芭蕉

绿窗分映,但取短者为佳,盖高则叶为风所碎耳。冬月有去梗以稻草覆之者,过三年,即生花结甘露,亦甚不必。又作盆玩者,更可笑。不如棕榈为雅,且为塵尾〔1〕蒲团,更适用也。

【注释】

〔1〕塵尾:一种于手柄前端附上兽毛或丝状麻布的器物,一般用作扫除尘迹或驱赶蚊蝇之用。

【译文】

芭蕉植于窗下,绿色映衬窗户,但以矮小的为好,因为长得太高叶子会被风刮碎。冬天有人去掉芭蕉的梗茎,用稻草覆盖,三年后,就开花结出甘露,这是没必要的做法。又有人把芭蕉栽作盆景,更为可笑。芭蕉不如棕榈雅致,用来做成尘尾、蒲团等日用器物,更为实用。

【延伸阅读】

芭蕉叶美,青翠浓绿,平滑光亮,具有丝织品般的质感,自古为文士所赞赏。唐代徐寅《蕉叶》曰:“绿绮新裁织女机,摆风摇日影离披”,把芭蕉叶比作“绿绮”。唐代钱珝《未展芭蕉》曰:“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未展蕉叶娇怯不耐春寒,似少女的芳心,也似一封私密的书信,一缄书札,藏着许多心事,一不留神,却被东风拆开偷看了。大观园起诗社时,探春笑道:“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她为自己取笔名为“蕉下客”,这个笔名没有丝毫闺中女儿的忸怩之态,倒类似于一位士大夫的名号,可知探春这一番“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

【名家杂论】

芭蕉是传统园林造景的上佳之选,常与太湖石、黄石等配置一起,多置于凉亭畔、院墙角落等处。芭蕉柔和流畅、轻盈灵动,怪石嶙峋突兀,蕉石搭配,颇有刚柔相济之道。明代高启《题芭蕉》说:“丛蕉倚孤石,绿映闲庭宇。”

江南园林的窗外,往往植修竹、芭蕉,置奇石,成为“尺幅窗”。芭蕉当窗,成为名副其实的“蕉窗”,计成《园冶·城市地》中说“窗虚蕉影玲珑”。所谓“蕉影玲珑”,就是芭蕉绿映小窗的意境。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道:“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

蕉叶题诗是文人的雅俗。唐代诗人韦应物有《闲居寄诸弟》一诗:“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这便是蕉叶题诗的典故出处。明代私家园林兴盛,蕉叶题诗也是闺阁中的消遣。桂林博物馆珍藏有一尊明宣德青花仕女蕉叶题诗图梅瓶,瓶上的主题图案为“青花仕女蕉叶题诗图”。园林中,栅栏雕砌,危石耸立,古松婆娑,蕉林婀娜,花草点缀景色。蕉林下,一位纤纤闺秀,正手握笔管在蕉叶上题诗,旁边有侍女捧砚墨侍立。

雨打芭蕉是另一种文学意境。白居易诗《夜雨》云:“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杜牧有诗《芭蕉》:“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雨滴到芭蕉叶上,淅淅沥沥,不免勾起无限愁思。于是,芭蕉夜雨便幻化成诗人笔下难言的愁绪。杜牧《雨》云:“连云接塞添迢递,洒幕侵灯送寂寥。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元人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雨打芭蕉,声声如诉如泣,最令人触目伤怀,抛不尽的相思泪,俱在这夜雨沉吟中涌上心头,使人不忍听闻。蒋坦在《秋灯琐忆》中言“秋芙所种芭蕉,已叶大成荫,隐蔽帘幙。秋来风雨滴沥,枕上闻之,心与俱碎”。

故而芭蕉是幽雅且风流的,文震亨认为芭蕉不如棕榈雅致,这一评论,想必诸多文人都不会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