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价

书价以正书为标准,如右军〔1〕草书一百字,乃敌一行行书,三行行书,敌一行正书〔2〕;至于《乐毅》《黄庭》〔3〕《画赞》《告誓》〔4〕,但得成篇,不可计以字数。画价亦然,山水竹石,古名贤象,可当正书;人物花鸟,小者可当行书;人物大者,及神图佛像、宫室楼阁、走兽虫鱼,可当草书。若夫台阁标功臣之烈,宫殿彰贞节之名,妙将入神,灵则通圣,开厨或失、挂壁欲飞,但涉奇事异名,即为无价国宝。又书画原为雅道,一作牛鬼蛇神,不可诘识,无论古今名手,俱落第二。

书画价 - 图1

█〔东晋〕王羲之 黄庭经

【注释】

〔1〕右军:王羲之,晋人,字逸少,曾为右军将军,世人称“王右军”。

〔2〕正书:也称楷书、真书,相传始于汉末。形体方正,笔画平整,故称“正书”。

〔3〕《乐毅》《黄庭》:即《乐毅论》《黄庭经》。《乐毅论》,三国时期魏夏侯玄撰写的一篇文章,王羲之曾书写,后人把其当作小楷的典范。《黄庭经》,即老子的《黄庭经》,共有四种,其中一种为《黄庭外景经》,相传王羲之曾书写换鹅。

〔4〕《画赞》《告誓》:东方朔撰写的《画像赞》《告墓文》也称作《誓墓文》,王羲之都书写过。

【译文】

书法作品的价格以楷书为标准,如王羲之草书百字,相当于行书一行,行书三行相当于楷书一行。至于王羲之所书《乐毅论》《黄庭经》《画赞》《告誓》等真迹,只要能成整篇,不可以字数论价。画的价格亦如此,山水竹石、古代名贤肖像,可以作楷书对待;小幅人物花鸟可以看作行书,大幅人物画像以及神图佛像、宫室楼阁、走兽虫鱼,可以作草书看待。至于云台楼阁上绘制的功臣画像,宫殿墙壁上绘制的先贤列女图,鲜活传神,有飞腾变化之状,直欲通天飞去,要么像顾恺之的厨画,要么像张僧繇的四龙图,点睛而飞。只要是涉及怪力乱神的画作,都是无价之宝。不过,书法绘画原本雅事,一旦涉及牛鬼蛇神等生僻物,古今名家,都要掉一个层次。

【延伸阅读】

大才子唐伯虎曾大书“利市”二字于自己作品集上,并有诗文:“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不过,唐寅也有颇为尴尬的时候,比如“谋写一枝新竹卖,市中笋价贱如泥”。自己的画就像集市上贱如泥土的竹笋,当真狼狈。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郑板桥在扬州立了一块石碑,上书自己字画的收费标准:“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这一市场主义的宣言,将封建社会长期笼罩在艺术市场上的酸腐气息扫荡一空。

【名家杂论】

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字有三六九等之别。把书写变成艺术,进而成为商品流通和买卖,这大概是中国的独创。

中国的书画文化具有非同一般的魅力,这和作者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分不开的,而他们的智慧结晶通过市场价值体现出来,对作者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认可和尊重。

明代是书法市场的鼎盛期。明代,赏字藏画成了一种时尚。“家中无藏字,不是旧人家。”明代文人虽耻于言利,书画价格少见史籍,但索要“润格银”也不足为怪。时至晚明,书画润格已较为普遍,甚至成为晚明士人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文人以一种富有文化内涵、高品位和艺术化的生活情趣,彰显其文才学养,标榜其道德情操,由此拉开与达官贵戚、富商巨贾的距离,凭借文化上的优越感,抚慰内心的失落和愤懑。

人们常说“好字不如孬画”,所谓书画,既包括书法,也包括国画。“以书入画,书为画骨。”书画本不分家,自称“三十学诗,五十学画”的吴昌硕就承认,自己“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

古代的书法家多为文化人,深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观念影响,往往“耻于谈钱”。郑板桥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不仅明确公布了书画作品价格,而且强调了现银交易的重要。此后,以尺幅定价基本上取代了以字数定价,成为主流的书法定价方式,并且一直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