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花

堂供〔1〕必高瓶大枝,方快人意。忌繁杂如缚,忌花瘦于瓶,忌香、烟、灯煤熏触,忌油手拈弄,忌井水贮瓶,味咸不宜于花,忌以插花水入口,梅花、秋海棠二种,其毒尤甚。冬月入硫黄于瓶中,则不冻。

【注释】

〔1〕堂供:指放置在堂屋正厅。我国古代的插花艺术源于佛前供花,故有“堂供”一说。

【译文】

厅堂陈列的瓶花,一定要高瓶大枝才赏心悦目。忌繁杂束缚,忌花小瓶空,忌香、烟、灯煤熏染,忌油手拈弄,忌将瓶里装井水,井水味道咸,不适宜插花,忌把插花用过的水误入口中,梅花、秋海棠两种花毒性很大。冬天把硫磺放入花瓶中,水就不会结冰。

【延伸阅读】

张谦德在《瓶花谱》中,指出花器的讲究:“小瓶插花,宜瘦巧,不宜繁杂……瓶花虽忌繁冗,尤忌花瘦于瓶”。他还讲到“花忌”:“瓶花之忌,大概有六:一者井水插贮,二者久不换水,三者油手拈弄,四者猫鼠伤残,五者香烟灯煤熏触,六者密室闭藏,不沾风露。有一于此,俱为瓶花之病。”文震亨多处援引了他的观点,但不及他论述得详尽。从中也可以看出《长物志》这部书对于前人著述的继承。

【名家杂论】

中国插花艺术大概起始于魏晋、南北朝时的佛前供花,隋唐后又由宫廷插花转入民间,宋元时插花已经较为普遍,明代则进入繁荣期。宋代插花艺术精雅缛丽,明代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和完整的插花理论,把插花艺术推向顶峰。明代的插花著作十分丰富,如《花史左编》《瓶花三说》《瓶花谱》《瓶史》等,将中国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表现技法运用于插花之中。

明代初期,受宋代理学影响,以中立式厅堂插花为主,造型丰满,寓意深邃。中期插花追求简洁清新,色彩淡雅,疏枝散点,朴实生动,不喜豪华富贵,常用如意、灵芝、珊瑚等装点插花。到了明代晚期,花道发展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这时的插花艺术追求参差不伦,意态天然;讲究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构图严谨,注意花材同容器的比例关系。

明代中晚期,有许多插花艺术专著相继问世。如袁宏道的《瓶史》和张谦德的《瓶花谱》。《瓶史》对构图、采花、保养、品第、花器、配置、环境、修养、欣赏、花性等诸多方面,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做了系统论述。《瓶花谱》分品瓶、品花、折枝、插贮、滋养、事宜、花忌、护瓶等八节。该书认为,花器的选择十分重要。花器乃花之金屋、精舍,一件好的插花作品必赖精当花器与之相匹配。

明代人对花器的选择,可谓十分精心。花器的材质上,以瓷器、铜瓶器为重,以金、银瓶器为轻,崇尚清雅风格。时节上,春、冬两季用铜器;秋、夏两季用瓷器。放置的场所,在厅堂适宜大瓶,书房适宜小瓶。

明代人之喜欢用古铜瓶、古陶器做花器,是认为这类古物曾长年累月沉埋在地底,深受土中物质和湿气的磨蚀渗透,拿来养花,花的颜色鲜妍明丽,比得上枝梢上的鲜花,花开得早而凋谢得晚。

袁宏道在苏州时,写有一篇《戏题黄道元瓶花斋》,诗曰:“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虽浅淡,幸可托贫家。一枝两枝正,三枝四枝斜。宜直不宜曲,斗清不斗奢。傍拂杨枝水,入碗酪奴茶。以此颜君斋,一倍添妍华。”

pi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