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涎香

苏门答剌国〔1〕有龙涎屿,群龙交卧其上,遗沫入水,取以为香。浮水为上,渗沙者次之;鱼食腹中,刺出如斗者,又次之。彼国亦甚珍贵。

【注释】

〔1〕苏门答剌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译文】

苏门答腊有座龙涎屿,群龙拥卧在岛上,它们吐出的口沫进入水中,人们捡拾起来制作香料。能够漂浮在水上的龙涎香是上品,若夹有沙子等杂质,品质就要略逊一筹;若被其他鱼吞食又喷出,形态如斗的又差一些。当地人也以之为宝。

【延伸阅读】

龙涎香呈蜡状,生成于抹香鲸的肠道中。抹香鲸在吞食乌贼、章鱼等动物时,一些鱼身上坚硬、锐利的角质和软骨会扎伤它们的肠道,抹香鲸的肠胃饱受割磨,却不能将之排出体外,痛苦异常。而肠道中分泌的龙涎香物质正是医治其伤口的良药。每隔一段时间,痛苦难耐的抹香鲸就要把这些分泌物包块排出体外,这些包块漂浮在海面上,经过风吹日晒、海水浸泡后,就成为名贵的龙涎香。

清代的《纲目拾遗》关于其等级成色有如下认定:“龙涎香,大抵不必论其色,总以含之不耗,投水不没,雨中焚之能爆者良”。颜色并非品质的关键,纯净度才是重点,只有不含杂质、凝结如蜡的龙涎香,才会入水不沉,被雨水浇湿也照样能焚烧,是为上品。

【名家杂论】

龙涎香,一个诗意而神秘的名字,龙在睡觉时流出的口涎,凝结成香。也有人认为是鲸鱼的呕吐物、粪便或精液。古人很早就把龙涎香视为贡品,进献帝王。张昭有诗《观德舞》曰:“氤氲龙麝交青琐,仿佛锡銮下蕊珠。”龙麝即龙涎香。宋明之际,焚香艺术盛行,龙涎香更是家喻户晓。《幼学琼林》曰:“龙涎鸡舌,悉是香名。”

明初,海疆不宁,朱元璋推行海禁政策,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只有官方的朝贡贸易,但明代中期后,朝贡贸易逐渐衰落,入贡的国家日减。嘉靖年间,世宗曾命令官商采访龙涎香,十余年无果,而龙涎香早期却是海外各国贡品中的常见之物。此中原因,大概是明帝国经济和军事实力下降,而朝贡贸易由西方殖民者把持之故,300多年后甲午海战的失败,已经萌芽。

香文化的蔓延使得明清香药供给更依赖于进口,而葡萄牙商人则是当时龙涎香的主要供应者。嘉靖年间,葡人以协助剿杀海盗为名重金贿赂广东官员游说朝廷,取得朝廷同意长期占有了澳门。而香港周边地区为沉香及外商的香药集散转运地,香港地名即由此而来。

龙涎香 - 图1

█〔明〕沉香笔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