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素

古画绢色墨气,自有一种古香可爱,惟佛像有香烟熏黑,多是上下二色,伪作者,其色黄而不精采。古绢自然破者,必有鲫鱼口〔1〕,须连三四丝,伪作则直裂。唐绢丝粗而厚,或有捣熟者,有独梭绢,阔四尺余者。五代绢极粗如布。宋有院绢,匀净厚密,亦有独梭绢,阔五尺余,细密如纸者。元绢及国朝内府绢俱与宋绢同。胜国时有宓机绢,松雪子昭画多用此,盖出嘉兴府宓家,以绢得名,今此地尚有佳者。近董太史〔2〕笔,多用砑光白绫,未免有进贤气。

【注释】

〔1〕鲫鱼口:参差不齐的裂口。

〔2〕董太史:明朝董其昌,明朝著名的书画家,擅长画山水,以佛家禅宗喻画,提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代表作品《岩居图》《秋兴八景图》等。

【译文】

古画的绢色、用墨,有种古色古香,惹人喜爱的韵味,唯独佛像因香薰烟绕呈黑色,且上下两部分颜色深浅不同。伪造的古画颜色发黄,缺乏神采。自然破裂的古绢,一定有参差不齐的裂口,伪作则裂口整齐。唐绢多捣熟,丝粗而厚;也有独梭绢,四尺多宽。五代的绢粗厚如布。宋代画院绢,匀净厚密,也有独梭绢宽五尺多,细密如纸。元代的绢及明朝内府绢,都与宋绢一样。元代还有宓机绢,赵孟 、盛子昭的画多用这种绢,此绢因出自嘉兴府宓家而得名,今日此地还有上等好绢。近代董其昌作画多用砑光白绫,未免有士大夫气息。

【延伸阅读】

绢素,也作绡素,即作书画用的白色薄绢。绢本义为小巧的丝织物,如绢地即书画之绢底,绢帖即以绢作底的书帖,绢扇即用丝绢制成的扇子。

《历代名画记》记载,唐代张玉棠画树石山水“或以手摸绢素”,这大概是最早的“指画”了。

宋代书法家石苍舒弄笔日久,至堆墙败笔如山。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意思是不用学王羲之临池苦练,但写完了却拿那写了字的白绢去做被子。用苏轼写字的绢做被子,以现在看来,颇有暴殄天物之意了。

【名家杂论】

明代中晚期文人“好古”而“玩古”,然而“古色古意”并非作品之初便有,这些经时间沉淀而加之于上的沧桑之美,甚至只需静静旁观,便有无言之美。

文震亨想通过这种强调感官切入的赏玩给真伪之辨提供参考,着重探讨对古书画材质体征的审美。但这样的赏玩态度可能会从特征和技术上忽略真伪的考证,放到当今需要辩证地对待。

书画修复是一门技术,甚至关乎哲学,刻意做旧则成了伪作,历史上的每一件古物,就像仙子失落凡间的宝物,有着惊心动魄的来历,辗转时空的千山万水才来到我们的面前。我们深知,这些美好的事物最终是要一天天地黯淡下去,并消失于无。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惜这份千年一遇的缘分,珍爱它们,尊重它们,铭记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