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筒

笔筒,湘竹、栟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忌八棱菱花式。陶者有古白定竹节者,最贵,然艰得大者;冬青瓷细花及宣窑者,俱可用。又有鼓样、中有孔插笔及墨者,虽旧物,亦不雅观。

【译文】

笔筒以湘竹和棕榈木制成的最好,毛竹做的笔筒镶嵌古铜也颇有雅趣,紫檀、乌木、黄花梨等也可以,忌用八棱菱花式笔筒。陶瓷笔筒以定窑白瓷竹节笔筒最为珍贵,但难得到大的;细花冬青瓷和宣窑瓷的笔筒,也可用。还有种鼓状笔筒,中间可插笔和墨,虽是古物,但也不美观。

【延伸阅读】

笔筒是搁放毛笔的专用器物,筒状,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对简单。

“笔筒”一词出于三国吴人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

明朝《天水冰山录》记载,查抄明代一代权相严嵩家产的清单上,列有牙镶棕木笔筒、象牙牛角笔筒、哥窑碎磁笔筒等数件。屠隆《文房器具笺》笔筒条记载:“(笔筒)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坐为雅,余不入品。”文、屠二人只钟情于竹木的雅洁,对其他质地的笔筒关注则不多。

【名家杂论】

笔筒是古人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约出现在明朝中晚期,因使用方便而风靡天下,至今不衰。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笔筒的前辈大致有笔架、笔床、笔格几种。笔筒在古代文具中出现得最晚,大致到了明朝晚期,文人的案头才设置笔筒。明末,文人厌恶政治,于是转而寄情山水,笔筒由于制作简单,实用方便,文人亲自操刀,自制成癖,工匠穷极工巧,率意靡费,许多精美绝伦的笔筒,“几成妖物”,令今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