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盒

香盒以宋剔盒色如珊瑚者为上,古有一剑环、二花草、三人物之说,又有五色漆胎,刻法深浅,随妆露色,如红花绿叶、黄心黑石者次之。有倭盒三子、五子〔1〕者,有倭撞金银片者,有果园厂〔2〕大小二种,底盖各置一厂,花色不等,故以一盒〔3〕为贵。有内府填漆盒,俱可用。小者有定窑、饶窑蔗段、串铃二式,余不入品。尤忌描金及书金字,徽人剔漆并瓷盒,即宣成、嘉隆等窑,俱不可用。

【注释】

〔1〕三子、五子:倭盒,指日本漆盒。所谓几子,即盒内拼成的若干个小格。

〔2〕果园厂: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御用监”便在皇城内设置了御用漆器作坊果园厂。

〔3〕一盒:盒的底与盖花色合为一体。

picture

【译文】

香盒以宋朝色如珊瑚的剔红盒为上品,古时有剑环第一、花草第二、人物第三之说;还有种五色漆面香盒,雕刻深浅不一,随形就色,雕些红花绿叶、黄心黑石的又次一等。有日本造的三格、五格小盒和金银片装饰的提盒。有果园厂的大小两种香盒,底和盖分厂制作,花色不同,故以底盖花色一致的为贵。有内府的漆盒,也可用。小香盒有定窑、饶窑产蔗段式和串铃式两种,其余的不入流。最忌描金涂字的,徽州所造剔红、黑漆瓷盒,宣成、嘉隆等窑所产的,亦不能用。

【延伸阅读】

明人屠隆的《考槃馀事》曰:“有宋剔梅花蔗段盒,金银为素,用五色漆胎,刻法深浅随妆露色,如红花绿叶,黄心黑石之类,夺目可观,有定窑饶窑者,有倭盒三子、五子者,有倭撞可携游。必须子口紧密,不泄香气,方妙。”认为宋代雕刻的香盒乃为诸物之冠。

北京有“炉瓶三事”的说法,即香炉、箸瓶、香盒这三件焚香必备之物。燃香的时候,矮桌置炉,与人膝平。把香炉放在中间,箸瓶和香盒分列两旁。古时候的香,并不是今天成束的线香,而是香面或香条。因为线香在古时候不被认为是上品,所以点燃时要用到铜箸与铜铲,箸瓶就是用来放置箸铲的,而香盒主要用来储藏香面或细条。如此焚香,颇富情趣和技巧,如品茗一样,被视为享受。

【名家杂论】

在古代,焚香是一件极雅的事情。从宫廷到民间,从上层贵族到黎民百姓,都有焚香净气、焚香抚琴、吟诗作画和焚香静坐修身的习俗。

宋朝时,市面上出现了专营诸般奇香及香炉、炭饼等物的“香药局”,宋人赵长卿词云:“金兽喷香瑞霭氛,夜凉如水酒醺醺。”文人雅士或贵族妇女,在读书写字、弹琴抚筝、品茗弈棋、女红针线之时,都喜欢焚一炉香,既可增添风雅意趣,又可净化空气;且香品随季节而变,如夏秋时节,多焚天然木香,冬春之际,则烧用香料粉末加上其他材料制成的炼香。为了不使香的精油挥发,香气走散,于是就有了专门用于盛香的小型容器,香盒应运而生。

古代所焚之香为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香的散末,而非今日之线香。香末是放在香盒里焚燃的,香盒里的沟槽压出“福”“寿”字样,香末压紧之后,便可沿着沟槽依次燃着,可惜现在香盒随着香末的消失,也很难觅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