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炉

手炉以古铜青绿大盆及簠簋〔1〕之属为之,宣铜兽头三脚鼓炉亦可用,惟不可用黄白铜及紫檀、花梨等架。脚炉旧铸有俯仰莲坐细钱纹者;有形如匣者,最雅。被炉有香球等式,俱俗,竟废不用。

【注释】

〔1〕簠簋:皆祭器,也用来盛放粮食。【译文】

烘手取暖的炉子常用古青绿铜大盆及簠簋等器,宣铜材质的兽头鼓身三脚炉也可用,只是不能用黄白铜及紫檀、花梨木作炉架。旧制脚炉中有莲花座细铜钱花纹和形如匣子的炉,最雅致。被炉有香球等样式,都很俗气,废弃不用。

【延伸阅读】

手炉,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多为铜制。唐元稹《过王十一馆居》诗之一:“密宇深房小火炉,饭香鱼熟近中厨。”清代张劭曾有《手炉》诗云:“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顶伴梅花平出网,展环竹节卧生枝。不愁冻玉棋难捻,且喜元霜笔易持。纵使诗家寒到骨,阳春腕底已生姿。”

手炉是旧时中国宫廷和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炉内装有炭火,故也称“火笼”。从“惟不可用黄白铜及紫檀、花梨等架”可知,前条“袖炉”是小青铜器,此条“手炉”是大青铜器。

【名家杂论】

过去的读书人或大家闺秀,冬天在私塾或书房里读书,都会捧一把手炉暖手。手炉,形制如小瓜大小,可随手提动,且古人宽袍大袖,可笼于袖中或怀中,所以有“袖炉”“捧炉”之分。

手炉的制作,明清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铜炉广泛使用,而为文震亨所不屑的形制在清朝却大兴。晚明嘉兴名匠张鸣岐是一代制炉名家,他制作出一种铜质匀净、光泽古雅的水磨红铜手炉,人称“张炉”。另一位晚明铜器名匠胡文明,以纯正的皮色取胜,擅长铸造铜炉,并能按古式制造彝、鼎、尊、卣之类铜器。所做手炉器物式样高古,精美撩人,人称“胡炉”或“胡铜”,时誉极高,为世珍重。

坐在暖气、空调房里的今人们,再也无往昔把玩之趣,即使如网购“暖手宝”之类,时时谨防爆炸,倒真的是俗不可耐。

手炉 - 图1

█〔明〕竹雕荷塘清趣图香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