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取深山巨竹根,车旋为钵,上刻铭字或梵书,或《五岳图》,填以石青,光洁可爱。

【译文】

钵,要取深山大竹子根车成圆形,上面刻上文字或梵文,或者画上《五岳图》,涂抹上石青色颜料,光滑可爱。

【延伸阅读】

钵,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的器具,形如盆而体积略小,有瓦钵、铁钵、木钵、饭钵、茶钵、乳钵。

《遵生八笺》里《竹钵》一节载:“钵盂持以饮食,道家方物。旧有瘿木为瓢,内则灰漆。近制取深山巨竹,车旋为钵,光洁照人。上刻铭字,填以大青,真物外高品。”此处所说的钵,则为僧侣所用的食具,像碗,底平,口略小。清人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里曾有“吾一瓶一钵足矣”之语。

【名家杂论】

依佛家的规矩,刚出家的僧人须过质朴的僧团生活,仅获准持有三衣一钵、坐具及漉水囊,其中,尤以三衣一钵为出家者最重要的持物。

三衣分别是下衣,用五块布缝成,也称五条;上衣,可用七块布缝成,也称七条;大衣,由九块布缝成,也称九条。袈裟原来是指破损的衣服,佛家长年累月风尘仆仆,忙于修行,衣服破损,佛家提倡这种精神,专从垃圾堆捡破布回来做成三衣,取名为粪扫衣,再后来三衣合称袈裟。

钵,是出家人的食器,梵语“钵多罗”的简称,出家人托钵乞食,堪受人天供养,故代表“福田”。由于僧人持钵以应受他人的饮食,故钵又称“钵盂”“应法器”和“应量器”。钵有三事相应:色相应,钵要灰黑色,令不起爱染心;体相应,钵体质粗,使人不起贪欲;量相应,应量而食,含有少欲知足之意。

钵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底向中心收宿,直径比腰小,食物不易溢出,又能保温。《四分律》上说钵的颜色,应熏为黑色或赤色,容量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

钵 - 图1

█〔明〕青花填彩梅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