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为古乐,虽不能操,亦须壁悬一床,以古琴历年既久,漆光退尽,纹如梅花,黯如乌木,弹之声不沉者为贵。琴轸〔1〕:犀角、象牙者雅。以蚌珠为徽〔2〕,不贵金玉。弦用白色柘丝〔3〕,古人虽有朱弦清越等语,不如素质有天然之妙。唐有雷文、张越;宋有施木舟;元有朱致远;国朝有惠祥、高腾、祝海鹤,及樊氏、路氏,皆造琴高手也。挂琴不可近风露日色,琴囊须以旧锦为之,轸上不可用红绿流苏,抱琴勿横,夏月弹琴,但宜早晚,午则汗易污,且太燥,脆弦。

【注释】

〔1〕琴轸:琴下的转弦。

〔2〕徽:琴弦音位标志,饰以金、玉或贝等圆点。

〔2〕柘丝:食拓叶的拓蚕所吐的丝。

【译文】

琴是古乐器,即使不弹,也要在墙上挂一张。古琴以年代久远,漆色掉光,琴身斑驳,木色深黯,弹起来声音不沉郁的为佳。琴轸以犀牛角、象牙为佳。音位扇镶嵌珍珠作琴徽,不必金玉。琴弦用白色柘丝,古人虽有朱弦清越之说,但不如柘丝质朴天然。唐朝雷文、张越,宋朝施木舟,元朝朱致远,明朝惠祥、高腾、祝海鹤,及樊氏、路氏,皆是造琴高手。墙上挂琴不可靠近日晒雨淋之处,琴囊最好用古织锦制作,琴下不可装饰红绿流苏,拿琴切忌横抱,夏季只宜早晚弹琴,中午易染汗垢,且天气干燥,琴弦易断。

【延伸阅读】

琴,古代弦乐器,最初是五根弦,后加至七根弦,亦称“七弦琴”“瑶琴”。古人讲“琴棋书画”,琴艺为四才之首,可见琴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琴发明于伏羲时,《古史考》:“伏羲作琴、瑟。”《帝王世纪》载:“神农始作五弦之琴,皆言琴出现之早”。琴之所以如此孤独,还在于它被中国人看成是世界上最高贵的乐器,“琴”字从“今”,意在强调“当面演奏”,可见其隆重、正式。宾客在聆听琴曲时,必须正襟危坐,这与西方人欣赏古典音乐时不能随便离开座位的道理异曲同工。古琴型中最有代表性的“仲尼式”,以孔子的字来命名,那正是一个人直身而立的样式。可以说,整架古琴,就是一个人;而整个世界,又都融合在人身里。

【名家杂论】

古人的墙上除了书画,常挂的是琴和剑。辛弃疾在《送剑与傅岩叟》里写道:“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且挂空斋作琴伴,来须携去斩楼兰。”

墙上挂琴,不一定代表会弹。清朝袁枚云:“我不知音偏好古,七条弦上拂灰尘。”而陶渊明更甚,他那把琴干脆就没有弦。人们说他“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的风雅。诗人何其芳曾这样说:“我准备写一篇《无弦琴》,准备开头便说那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古人,说他的墙壁上挂有一张无弦琴,每当春秋佳日,兴会所至,辄取下来抚弄一番。”

而如果你被文震亨“琴为古乐,虽不能操,亦须壁悬一床”的假象所迷惑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文震亨是一名古琴高手,他不仅能弹,还著有《琴谱》一书。当年,文震亨以贡生身份被召入宫,只因“琴书名达禁中”被皇上赏识,改授中书舍人。当时流传甚广的一件雅事是,崇祯皇帝制作了颂琴两千张,命文震亨为每一张琴题名。仅此足以见文氏因琴而起的声望。清朝入关,将琴艺看作是“声色”之类,凡皇室不习琴,明朝留下的琴都被收起,现今故宫还藏有唐、宋、明古琴百数十张,想来其中定有文震亨题名的古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