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车

今之肩舆,即古之巾车也。第古用牛马,今用人车,实非雅士所宜。出闽、广者精丽,且轻便;楚中有以藤为扛者,亦佳;近金陵所制缠藤者,颇俗。

【译文】

现在的肩舆,就是古代的巾车。不过古人用牛马拉车,而现在用人力,实在不适合文人雅士乘坐。福建、广东的巾车精致超俗,华丽轻便;楚中有用藤条抬扛的巾车,也不错。近来金陵所造缠藤巾车,很俗气。

【延伸阅读】

古代巾车即轿子,有官轿、民轿、暖轿、凉轿、喜轿、魂轿等。官轿又大致分为三种颜色:金黄轿顶,明黄轿帏的是皇帝坐轿;枣红色的是高官坐轿;低级官员以及取得功名的举人、秀才则乘坐绿色轿子。

清朝规定,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出京城乘“八人抬”;外省督抚乘“八人抬”,督抚部属乘“四人抬”;三品以上的钦差大臣,乘“八人抬”等。至于皇室贵戚所乘的轿子,则有多至数十人抬。

【名家杂论】

关于轿子,有诸多的趣事与讲究,比如《上错花轿嫁对郎》里的欢喜冤家,比如八抬大轿,一方面指态度虔诚,一方面又指摆谱摆架子,比如平民百姓在大街上见到了要回避的官轿。

有人说,轿子是一种不用轮子的车,这话有一定道理。虽然古代有“安步当车”的说法,但“出无车”历来被士大夫之流视为奇耻大辱。坐轿确实舒服,但坐轿的身份意义,完全大于其出行方便的初衷,千百年来,中国官方的用车则一直是“轿子”,这也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宁可弃马不用而坐人力轿了。

明朝后期,出了一位创造古代“座驾”纪录的大臣,他就是张居正。张居正回家奔丧时乘坐的轿子由三十二个轿夫扛抬,不仅有里外套间的卧室及客室,还有总兵戚继光率领的随侍人员,另外,轿内厨房、厕所一应俱全,其豪华奢侈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