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雨后弥山遍野,春时尤盛,然蛰后虫蛇始出,有毒者最多,山中人自能辨之。秋菌味稍薄,以火焙干,可点茶,价亦贵。

【译文】

蘑菇,下雨后漫山遍野都是,春天尤其多,惊蛰过后虫蛇开始活动,毒蘑菇渐多,但山里人自然有办法分辨。秋天的蘑菇味道稍差,用文火烘干,可沏茶,不过价钱稍贵。

【延伸阅读】

《说文解字》云:“菌,地蕈也。”又云:“蕈,桑耳。”可知,“菌”指地上生长的大型真菌,而“蕈”则指树上的大型真菌。

南宋时期,陈仁玉写出了菌学专著《菌谱》,日本人称其为世界上最早的伞菌词典。

真菌是独立于动植物以外的一类生物,种蘑菇其实无须珍稀树木,更不用原始森林的松针。只要有锯木屑、稻草或者棉籽皮,再混上一些营养杂物即可。换言之,蘑菇需要的只是一些腐烂的木材,仅此而已。

【名家杂论】

香菇的人工栽培最早见于西晋张华《博物志·异草木》:“江南诸山群中,大树断倒者,经春夏生菌谓之蕈,食之有味,而每毒杀人。”而《山蔬谱》也有记载:“永嘉人以霉月断树,置深林中,密斫之,蒸成菌,俗名香菇,有冬春二种,冬菇尤佳。”意思是在树皮上密密地砍上疤口,让香菇孢子于其上自然萌发成菌丝后,长成香菇。这种“砍花法”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繁育香菇的方法。

南梁皇帝萧衍84岁那年脱下龙袍,穿上僧衣,参加无遮大会。而这已经是他第四次出家当和尚了。前几次都是大臣们花费巨资才把他赎回来的。

无遮大会期间的饮食极简单,糙米、汤菜而已。皇帝也如此。无遮大会开了40多天,萧衍已经疲惫不堪。一起听经的大臣们于心不忍,让厨师用香菇切成丁,与青菜相炖。萧衍闻到香气扑鼻的香菇,胃口能好些,吃了半碗饭。大臣们让他再吃些,他摇摇头说道:“香菇虽然好,但是还是太奢靡了。以后不要再上了。”

萧衍食素食进入人们的视野,即所谓“寺院菜”“斋菜”或“素菜”。其主要原料则为蘑菇、木耳、竹笋等和豆制品。

pi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