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秦陀〔1〕、黑漆古〔2〕、光背质厚无文者为上;水银古花背者次之。有如钱小镜,背满青绿,嵌金银五岳图者,可供携具;菱角、八角、有柄方镜,俗不可用。轩辕镜,其形如球,卧榻前悬挂,取以辟邪,然非旧式。

【注释】

〔1〕秦陀:即秦图,为秦代具有图形之古镜。

〔2〕黑漆古:黑漆色古铜。

picture

【译文】

镜子,以雕饰有秦代图形、黑漆、背面厚实无纹的为上品,以背面有花纹的古代银色铜镜居次。有种铜钱大小的小镜子,背面布满铜绿,镶嵌有金银五岳图,方便携带。状如菱角、八角以及有柄方镜,俗不可用。轩辕镜,形如球状,悬于榻前,用以辟邪,但不属于旧时制式。

【延伸阅读】

古代镜子多为铜镜,铜镜一般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说文解字》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

铜镜作为嫁妆,也是新婚必备。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和《木兰诗》里的“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里的“镜”,也是指青铜镜。唐朝时的街头巷尾常常有叫喊“磨镜子”的工匠,专门以替人家磨青铜镜为生。

玻璃镜起源于公元3世纪,由欧洲西顿人所发明。他们把玻璃吹成球状,在球内浇入锡汞齐,再涂一层金,经过十分复杂的工序,一面直径2—7厘米的镜子就成了。但是,这样的玻璃镜造价高、透明度低,照出的影像模模糊糊,无法和铜镜竞争。

1840年,英国人制成镀水银的玻璃镜并传入中国。1850年,化学镀银工艺研制成功,制镜工艺更加简化。在慈禧太后的推动下,物美价廉的国产玻璃镜迅速问世并普及。

【名家杂论】

古人以水照影,称盛水的铜器为鉴。汉代改称鉴为镜,之后铜镜逐渐流行,并出现了全身镜。古书《考工记》中记载“金有六齐”,即合金的六种配比。其中“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就是古人制作铜镜的配比。

古人喜欢镜子,因为它不但可以照容,还有装饰的作用,男女出门,腰带上总爱吊一面小镜。还有人们常在门楣上挂一面镜子,认为可以驱邪镇鬼,照出妖魔的原形,这便是照妖镜了。

镜子还可以作为表达爱情的信物,传递相思的媒介。史书上有驸马徐言德与乐昌公主“破镜重圆”的千古佳话。古代婚嫁,女方的嫁奁中必有妆镜,男方的聘礼中少不得铜镜和镜台。时至今日,在青海一些地区,女儿出闺,盛装后必须背上日月宝镜才能起程,并用红头绳穿在圆形铜镜的柄孔上,左肩到右胁下斜背着,背后的镜较大,象征日,胸前的镜较小,象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