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服

制如申衣,以白布为之,四边延以缁色〔1〕布;或用茶褐为袍,缘以皂布〔2〕。有月衣〔3〕,铺地如月,披之则如鹤氅〔4〕,二者用以坐禅策蹇〔5〕,披雪避寒,俱不可少。

【注释】

〔1〕缁色:黑色。

〔2〕皂布:黑布。

〔3〕月衣:月形衣服,即近代之披风。

〔4〕鹤氅: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

〔5〕策蹇:策马前行。

【译文】

道服的样式像深衣,用白布做长袍,用黑布做边;或者用茶褐色布料做袍子,也用黑布做边。有一种“月衣”,因其铺开如月亮一般而得名,披在身上就像斗篷披风,两者都是坐禅或者骑马时,御寒遮蔽风雪不可少的。

【延伸阅读】

关于道服,明朝另外两部著作可以作为本文的补充。

《大明会典》载:“道士常服青,法服朝服皆用赤色,道官亦如之。唯道录司官,法服朝服皆缘纹饰以金。”《三才图会》上刻有道衣的图样,有领子而非三台领,袖子大,下有襕,腰部系有宫绦。

《遵生八笺·道服》云:“不必立异,以布为佳,色白为上,如中衣四边延以缁色布亦可。次用茶褐布为袍,缘以皂布,或绢亦可。如禅衣非兜罗绵,以红褐为之。月衣之制,铺地俨如月形,穿起则如披风道服。二者用以坐禅,策蹇披雪避寒,俱不可少。”足见当时之道袍,多有襕。襕就是衣服下面一块不同颜色的地方。

【名家杂论】

有人说,中国古代的汉服主要来源便是道服、僧服和戏剧服装,此说可见道服在古代衣饰中的地位。

明太祖朱元璋将道教划分为全真、正一两大派,属于礼部管辖,有些道士也担任礼部官员,参与王朝思想和信仰的建构。明朝道教以正一派最兴旺,正一道士或火居、或住庙,明朝后期,道士多世俗化,有的还可以结婚,《三言二拍》中甚至有描写道士偷情的故事情节,道袍也并非道士所独用的款式。

明代鹤氅,和披风形制差不多,只不过缘边多些,领子相合一些,比之褙子,袖子应更加宽大。明刘若愚《酌中志》水集“氅衣”条云:“有如道袍袖者,近年陋制也。旧制原不缝袖,故名之曰氅也。彩、素不拘。”如道袍样式,而不缝袖,披在身上像一只鹤。这种服装在明代宫中盛行,当然勋臣贵族之家亦效仿焉。《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写黛玉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皮里鹤氅,而薛宝钗是一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羓丝的鹤氅。

道服 - 图1

█〔明〕丁云鹏 达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