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之制,宜宏敞精丽,前后须层轩〔1〕广庭,廊庑俱可容一席。四壁用细砖砌者佳,不则竟用粉壁〔2〕。梁用球门〔3〕,高广相称。层阶俱以文石为之,小堂可不设窗槛。

【注释】

〔1〕层轩:指重轩,多层的带有长廊的敞厅。

〔2〕粉壁:指白色的墙壁。

〔3〕球门:建筑用语,指拱形的梁。

【译文】

堂屋的规格,应当宏阔宽敞,精致华丽。堂前屋后,要有多层的轩廊,庭院宽阔,走廊应能容纳一桌宴席。堂屋四面墙壁,用细砖砌成最佳,不然就完全做成白墙壁。屋梁做成拱形,高度和宽度要相称。台阶用带纹理的石料砌成,小堂屋可以不设窗下的栏杆。

【延伸阅读】

堂是宅院的礼制性建筑,是正房、大屋。《说文解字》称“堂,殿也”,段玉裁注解为:“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上古时称“堂”,汉以后称“殿”,而唐代以后,只有帝王居所才能称“殿”,大臣的居所只能称“堂”。

picture

堂要建得轩敞华丽,古人有“白玉堂”之说,以白玉装饰堂屋,黄金砌成台阶,极言建筑之奢华。卢照邻《长安古意》中说“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一些老字号的中医药店,也多以“堂”相称,如“济生堂”“同仁堂”“长春堂”“四知堂”等。

【名家杂论】

我国古典建筑的空间组合,称为“门堂之制”,即在轴线主导下,依次排列门屋和正堂,再配以两厢,以横轴线贯之。由此可见,“堂”在古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门堂之制,最初是礼制的一部分。它规定了宫廷建筑的内容和布局,并作为一项国家制度确定下来。随着“门堂之制”的发展,门和堂也随之分化,门逐渐发展成建筑物的外表,堂则成为建筑主体。门成为区分建筑的内与外,划分空间的节点;堂,则成为院落的中心。这种建筑思想出现之后,中国的建筑,就没有再出现过单独的“单体建筑”,而都是院落建筑。

按“门堂之制”来组织建筑空间,就形成了以院落为中心的基本平面格局。屋宇为阳(实),而院落为阴(虚),这种阴阳相成、虚实相间的空间序列,不仅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且较好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反光和防噪等问题。

堂要建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之上,台基根据主人地位的尊卑,有高低的不同,所以堂有前阶。要进入堂室必须升阶,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升堂”。堂具有极强的礼仪象征,是宅院中最庄严肃穆的场所,因此不及“室”更和蔼可亲。室是起居生活的地方,如寝室是睡觉的地方。堂和室通常是建在一起,堂大于室,堂在前,室在后,堂室之间以墙相隔。

古人在堂屋做什么呢?主要是议事、行礼、交际的场所,用来接待客人,商议正事。如果主人风流多致,也常有娱乐活动。如孟郊“堂上陈美酒,堂下列清歌”,他在堂屋与人把酒言欢,还有歌舞助兴。王维说“堂上青弦动,堂前绮席陈”,也是一幅管弦歌舞、酒席宴饮的场景。李白说“高堂明镜悲白发”,讲那些做官的人,在官衙之中,虽然高居堂上,但是整日为公事烦忧,连头发都愁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