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炭

汤最恶烟,非炭不可,落叶、竹筱〔1〕、树梢、松子之类,虽为雅谈,实不可用;又如“暴炭”“膏薪”,浓烟蔽室,更为茶魔。炭以长兴茶山出者,名“金炭”,大小最适用,以麸火〔2〕引之,可称“汤友”。

【注释】

〔1〕竹筱:细竹,或竹的细枝条。

〔2〕麸火:秸秆等容易引火的柴禾。

【译文】

茶汤最忌烟雾,所以煮茶汤定要用炭火。落叶、细竹、树枝、松果之类,听上去很好,但不实用。至于没烧好的暴炭和未干的膏薪燃烧时,往往浓烟滚滚,更是煮茶的噩梦。长兴茶山出产的一种叫“金炭”的炭火最好,大小合适,用易燃的麸炭引火,可谓“茶汤的朋友”。

【延伸阅读】

《说文解字》载:“炭,烧木余也。”

木炭,是木质原料经不完全燃烧或于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热解后所余之深褐色或黑色燃料。中国很早就掌握了烧炭的技法。早期以堆烧法为主,后来出现了窑烧法,即建一座土窑,或者把柴火装进山洞里,放上煤烧,里面完全密封,待窖藏或洞藏之氧气耗尽,炭火可成。

炭的种类有白炭、黑炭、瑞炭、麸炭、炼炭、金刚炭、柽炭、竹炭等。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北方多石炭,南方多木炭,而蜀又有竹炭,烧巨竹为之,易燃无烟耐久,亦奇物。邛州出铁,烹炼利于竹炭。皆用牛车载以入城,予亲见之。”

清代烹饪文献《调鼎集·火》对薪炭在炊事领域的应用做过精细分类:“松柴火:煮饭,壮筋骨,煮茶不宜,栎柴火:煮猪肉食之,不动风,煮鸡、鸭、鹅、鱼腥等物烂。茅柴火:炊煮饮食,主明目、解毒。芦火、竹火:宜煎一切滋补药。炭火:宜烹茶,味美而不浊。”

【名家杂论】

关于炭火,唐朝皇家有“进口煤炭”取暖的记载。《开元天宝遗事》中“瑞炭”有:“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迫人而不可近也。”

除了烧茶,炭主要用于取暖。柴直银,就是包括冬天的薪炭费用在内的生活补贴。宋代,每年从阴历十月到次年正月发炭,宰相、枢密使每人发200秤,其余官员100秤以下不等。用来做饭、烧水的薪柴,则是常年按月发放。

明代时,这种月俸补贴则名“柴薪银”,折成银两发放,包括宫妃在内的皇家人员,每年冬天都能领到烤火取暖用木炭。清乾隆时每日发放标准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

这便是把“工资”称“薪水”的历史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