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桂开时,真称“香窟”〔1〕,宜辟地二亩,取各种并植,结亭其中,不得颜以“天香”〔2〕“小山”〔3〕等语,更勿以他树杂之。树下地平如掌,洁不容唾,花落地即取以充食品。

picture

【注释】

〔1〕香窟:香之所生处。

〔2〕天香:语出宋之问的名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特指桂、梅、牡丹等花香。

〔3〕小山:语出庾信《枯树赋》“小山则丛桂留人”,特指桂树。

【译文】

桂花丛丛盛开时,真称得上是“香窟”,适宜腾出两亩地,种上各种桂树,在树丛中建一座亭子,不能取“天香”“小山”这一类名字,更不要种其他树夹杂其中。树下土地要平整如手掌,干净清洁,不容唾液溅落,桂花坠落于地,就可以取来做食品。

【延伸阅读】

古人种桂花,不喜夹杂其他种类的树。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

江南有食用桂花的传统,将桂花收集起来,加盐或糖腌渍封存,煮在酒酿圆子里,或用来制桂花糖藕。清代的《花镜》中说桂花的食用:“花以盐卤浸之,经年色香自在,以糖舂作饼,点茶香美。”

【名家杂论】

桂树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山海经》中的“南山经”提到,招摇之山多桂,而“西山经”则提到皋涂之山多桂木。《楚辞·九歌·东君》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可见,自古以来,桂花就受到关注和喜爱。

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为名贵的花卉与贡品。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破南越,接着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树100株。当时栽种的植物,如甘蕉、密香、指甲花、龙眼、荔枝、橄榄、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来,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提到桂花,当时桂花引种宫苑初获成功,并具一定规模。

南京是桂花的主要观赏地之一。南朝齐武帝时,湖南湘州送桂树植芳林苑中。《南部烟花记》记载,陈后主为爱妃张丽华造“桂宫”于庭院中,植桂一株,树下置药杵臼,并使张妃驯养一白兔,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现在南京的中山陵、灵谷寺一带,依然以赏桂而闻名。

唐代文人引种桂花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风。李白在《咏桂》诗中则有“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表明诗人要植桂园中,既可时时观赏,又可时时自勉。此后,园中栽培桂花日渐普遍,如柳宗元自湖南衡阳移桂花十余株,栽植零陵。白居易曾为杭州、苏州刺史,他在《忆江南》中写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他曾将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带到苏州城中种植。晚唐名相李德裕在二十年间收集了大量花木,包括剡溪之红桂、钟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红桂,先后引种到洛阳郊外的别墅中。

pi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