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峰石

近时始出,苔藓丛生,古朴可爱。以未经采凿,山中甚多,但不玲珑故耳。然正以不玲珑,故佳。

【译文】

尧峰石是近年才发现的,石头上苔藓丛生,古朴可爱。因为前代没有入山凿采,山中石头很多但都不精巧玲珑。但正是不精致,才好。

【延伸阅读】

苏州近郊的尧峰山,有“奇丽甲吴下”之美誉。相传帝尧时,洪水泛滥淹没诸山,唯此山不没,吴人得以避居存活,故名尧峰,又名尧封山。尧峰山产的尧峰石,计成评价“其质坚,不入斧錾,其文古拙”。尧峰石质地坚硬,且纹理古朴,自有其独特的美感。

尧峰石是从明朝中后期才开始用于造园的。北宋时,主要开采太湖周边的太湖石,以至大小谢姑山的石头被开采殆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伤害。石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太湖石被开采殆尽之后,亟须另觅其他石料作为替代品,故而尧峰石应运而生,在明代中晚期,被大量应用到造园叠山中。

【名家杂论】

尧峰石在石材中属于黄石,线条厚重、质朴,叠山效果雄浑大气。尧峰石的使用,是造园叠山史上的大事,原因有二:

其一,尧峰石的使用,使得苏州一带的造园业更趋于务实。唐宋以后,赏石、拜石、宴石的癖好成风,江南一带犹甚。凡是从事叠山造园的人,必须先深谙石性,遂到处寻访佳石,以供叠山之用。选石发展到极致,不仅导致了北宋“花石纲”那种祸国殃民的闹剧,对于明代的士人而言,为追逐奇石而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古文观止·张南垣传》中记道:“百余年来,为此技者类学崭岩嵌特,好事之家罗取一二异石,标之曰峰,皆从他邑辇致,决城 ,坏道路,人牛喘汗,仅得而至。”当时江南一带造园的风气,有人为了运一两块奇石,不惜拆了城门、损坏道路,把牛都累得气喘流汗,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只为了运几块石头。

在这种风气下,也有人开始反思,认为没必要舍近求远。文震亨赞同这种观点,明末的造园家张南垣也如此。苏州近郊尧峰山出产的尧峰石,因地利之便,就成为一种非常适合造园用的石材。

其二,尧峰石标志着造园史上一个新的假山流派——黄石假山流派的兴起。与太湖石假山的阴柔之美迥然不同,黄石假山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叠山风格:棱角分明、苍劲古拙,呈现出质朴雄浑的阳刚之美。所以文震亨说“但不玲珑故耳。然正以不玲珑,故佳”。尧峰石没有太湖石的玲珑剔透,然而正是这种雄浑之美,在园林中大放异彩。

明代人造园,喜将太湖石、尧峰石假山都含纳其中,形成相互映衬、对比的效果。如苏州耦园、东花园是以尧峰石叠山,西花园用太湖石叠山。东花园的叠山之法,沿用了造园大师张南垣的技法,取竖向的岩层结构,使黄石叠成峰状,形成悬崖陡立、峭壁惊险的奇势,成为黄石假山的经典案例。

明末王心一在《归田园居记》中,描述拙政园的叠山之法:“东南诸山采用者,湖石,玲珑细润,白质藓苔,其法宜用巧,是赵松雪之宗派也。西北诸山采用者,尧峰,黄而带青,古而近顽,其法宜用拙,是黄子久之风轨也。”拙政园东南部的假山,用太湖石,工巧秀润,如同元代大画家赵松雪(即赵孟 )所画山水的风格;而西北部的尧峰石假山,则古拙质朴,如黄子久(即黄公望)的画作风格。

pi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