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瓶

花瓶以古铜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不特古色可玩而已。铜器可插花者:曰尊,曰罍,曰觚,曰壶,随花大小用之。瓷器用官、哥、定窑古胆瓶,一枝瓶、小蓍草瓶、纸槌瓶,余如暗花、青花、茄袋、葫芦、细口、匾肚、瘦足、药坛及新铸铜瓶、建窑等瓶,俱不入清供,尤不可用者,鹅颈壁瓶也。古铜汉方瓶,龙泉、钧州瓶,有极大高二三尺者,以插古梅,最相称。瓶中俱用锡作替管〔1〕盛水,可免破裂之患。大都瓶宁瘦,无过壮,宁大,无过小,高可一尺五寸,低不过一尺,乃佳。

【注释】

〔1〕替管:用来盛水的器具。

【译文】

古铜花瓶,藏在土中多年,地气深厚用来养花,花朵鲜艳明亮,不只是古色古香仅供赏玩而已。可插花的铜器有:尊、罍、觚、壶,根据花束大小酌情选用。瓷器多用官窑、哥窑、定窑古胆瓶,一枝瓶、小蓍草瓶、纸槌瓶,其余如暗花瓶、青花瓶、茄袋瓶、葫芦瓶、细口瓶、匾肚瓶、瘦足瓶、药坛瓶以及新瓶、建窑花瓶等,都不可作文房清玩摆放案头,尤不可用鹅颈壁瓶。古铜瓶有汉方瓶,龙泉窑瓶、钧州窑瓶,有种二三尺高的大瓶,用来插梅花,最相称。花瓶中用锡制屉管盛水,可防花瓶破裂。花瓶可瘦长,不可过于粗壮,宁大勿小,瓶高在一尺至一尺五寸最适宜。

picture

【延伸阅读】

用瓶插花古已有之,且插花之器也颇考究。中国古代插花工艺到明已经极为完备,更有诸多博雅君子著书立说把插花艺术上升到理论高度。

屠隆《山斋清供笺》“瓶花”条:“堂供须高瓶大枝方快人意,若山斋充玩,瓶宜短小、花宜瘦巧。最忌繁杂如缚,又忌花瘦于瓶,须各具意态,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瓶忌有环、忌成对,忌小口瓮瘦足药坛,忌用葫芦瓶。忌装彩雕花架,忌香烟灯煤熏触,忌油手拈弄,忌猫鼠伤残,忌井水贮瓶、味咸不宜于花。夜则须见天日。忌以插花之水入口,惟梅花、海堂二种,其毒尤甚,须防之。”

【名家杂论】

爱花者众,古今皆然,但古人所用插花之器却比今天考究。晚明袁宏道《瓶史》“器具”篇载:“养花瓶亦须精良。官、哥、象、定等窑,细媚滋润,皆花神之精舍也。”

花艺,也称花道,兴于宋,盛于明,插花形式受禅宗及道家影响,崇尚朴素自然,讲究简劲奇古的野趣创作,表现手法近似文人画。花瓶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且由供养礼佛的香花而来。“花”字在南北朝以前的文字中还没有出现。“花”与“华”通假,从野生花卉,到庭院栽植,再到厅堂摆放,花的芳香、艳丽和品德也随之进入中国文化的基因谱系。于书斋雅室中置瓶插花,乃古代文人生活的雅趣之一,插花与挂画、焚香、点茶合称为四般闲事。

宋以后,中国历史进入花的世界,文人雅士、贩夫走卒、庙宇皇庭、村舍城阁,家家处处有花装点。宋人尚古,花瓶随着桌案的发达,因陈设需要而兴盛,与案头文房清玩相谐,以小为宜。宋人曾几《瓶中梅》:“小窗水冰青琉璃,梅花横斜三四枝。若非风日不到处,何得香色如许时。”宋代黄庚有《枕边瓶挂》一诗:“岩桂花开风露天,一枝折向枕屏边。清香重透诗人骨,半榻眠秋梦亦仙。”古人不只在点茶时插花,小憩时榻旁的瓶里,也不忘折花入瓶以桂香伴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