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绣 宋刻丝〔1〕

宋绣,针线细密,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嚵唼〔2〕之态,不可不蓄一二幅,以备画中一种。

宋绣 宋刻丝〔1〕 - 图1

█宋绣 瑶台跨鹤

【注释】

〔1〕 刻丝:即缂丝,起源于隋唐而盛于宋,其织法是用半熟蚕丝作经,彩色熟丝作纬,以织成各种花纹,正反如一。

〔2〕嚵唼:吃食物的声音。

【译文】

宋代刺绣,针脚细密,颜色精妙,光彩夺目,山水有远近层次之趣,楼阁能看出深邃悠远的体制,人物远眺的表情生动,花则迎风招展,鸟则似欲啄食,不得不择精品收藏一二,作为绘画之一种。

【延伸阅读】

刺绣,又称丝绣,女红之一种,是闺阁女儿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丝绣是我国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早在《诗经》中就有“素衣朱绣”的描绘。刺绣又名宋绣,以绣历史名画著称,与汴绣齐名,素有国宝之称,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宋绣针对不同图案有不同针法,如滚针绣用来绣水纹、云彩、柳条,散套绣适合绣花鸟动物等,纳点绣则宜绣写意花卉等。

刻丝,即缂丝,这一名称自宋朝始有,是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刻丝作为汉族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的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容真像和摹缂名人书画,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缂丝工艺原理并不复杂,贵在耗费工时巨大,“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其次是缂丝技艺易学难精,成品多而精品少。

【名家杂论】

关于刺绣起源,《拾贵记》记载,三国吴主孙权欲平魏、蜀,行军打仗之际,希望得到一人,可以把山川地势、行兵布阵图画下来,恰好丞相赵达有一个极善绘画织锦的妹妹——赵夫人。孙权让赵夫人画地形图,赵夫人说:“丹青之色,甚易歇灭,不可久,妾能刺绣,作列国方帛之上,可以五皇、河海、城邑,行阵之形。”吴主大喜。历史流传刺绣之成画图是三国时赵夫人所创。

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皇室成立了专门的刺绣作坊文绣院,各地选聘的绣工入院授艺,300多名绣女云集京师,专为皇家刺绣服饰和绣画,所以宋绣亦被誉为“宫廷绣”或“宫绣”。宋绣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当时皇帝的龙袍,官员的朝服、乌纱帽、朝靴皆为宋绣精品。

《东京梦华录》上形容宋绣“金碧相射,锦绣交辉”,据其记载,北宋国都开封的大相国寺外有一绣巷,“皆师姑绣作居住”,言下之意就是刺绣一条街,熠熠生辉的绣品把开封城装扮得美丽而又繁华,“街市酒店,彩楼相对,绣旗相招,掩翳天日”,“深街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竟夸华丽。”北宋陷落后,北方的宋绣也急遽衰落,大部分宋绣艺人南迁,这为后来苏绣的崛起打下了基础。到了明代,先后产生的“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已名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