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格〔1〕

笔格虽为古制,然既用砚山,如灵璧、英石,峰峦起伏,不露斧凿者为之,此式可废。古玉有山形者,有旧玉子母猫,长六七寸,白玉为母,余取玉玷或纯黄纯黑玳瑁之类为子者;古铜有鏒金双鏒螭挽格〔2〕,有十二峰为格,有单螭起伏为格;窑器有白定三山、五山及卧花哇〔3〕者,俱藏以供玩,不必置几砚间。俗子有以老树根枝,蟠曲万状,或为龙形,爪牙俱备者,此俱最忌,不可用。

【注释】

〔1〕笔格:即“笔架”,架笔的工具。

〔2〕双icon

螭挽格:两螭相挽成格之意。

〔3〕卧花哇:“哇”通“娃”。

picture

【译文】

笔格虽是古时旧制,但现在已用砚台,如灵璧、英石所制的,峰峦起伏,以不显斧凿痕迹,因此笔格就废弃不用了。古玉笔格有山形的,有子母猫的,长约六七寸,白玉做成母猫,有瑕疵的玉或纯黄纯黑玳瑁之类做成子猫;古铜笔格有鏒金双螭挽为格的,有十二峰头为格的,有单螭起伏为格的。瓷器笔格有定窑白瓷的三山峰、五山峰和卧莲娃娃形,都可以收藏把玩,不必置于几案上。有些俗人用盘曲万状的老树根枝制成龙形笔架,爪牙齐备,最俗不用。

【延伸阅读】

笔格,即笔架、笔搁,架笔,搁笔之物。笔格历史久远,南北朝已有记载,吴筠《笔格赋》有“幽山之桂树……翦其片条,为此笔格”的记载。唐朝陆龟蒙也有“自拂烟霞安笔格,独开封检试砂牀”的自制笔格的举动。

宋代笔架材质多样,有铜、瓷、石等,多为山形,而铜制笔架多为螭龙形状,宋陆游有诗:“熟睡李书横竹架,吟余犀管阁铜螭”。明代,笔架已成为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材质更有珊瑚、玛瑙、水晶,还有瓷、玉、木等。清代笔架更胜,材质有玉、紫砂、水晶、铜、木、珐琅、象牙等,而以自然之物最为名贵。

【名家杂论】

古人读书写字,颇为讲究,必是焚香净手,一番铺陈,摊纸,研墨,挽起袖管,将毛笔饱蘸墨水,腹有千言,下笔有神。

闲来作书绘画,办理案牍公文,遇到文思不畅,须辍笔沉思、搜索枯肠的时候,为避免毛笔滚落地下或沾污他物,要有一个可供暂时搁笔的器物,笔架因此应运而生。即使停笔休憩,也要将毛笔洗净,搁置在笔架上,而非信手一扔。

明朝笔格为文房不可或缺之物,高濂《遵生八笺》所记载与文震亨的描写有所出入,据其记载当时人最喜欢“有一老树根,蟠曲万状,长止七寸,宛若行龙,鳞角爪牙悉备,摩挲如玉,此承天生笔格”。不过,这倒符合明代以“天然、不加修饰的器物为最上品”的原则。

清朝雍正帝即位后每日批阅奏章到凌晨一两点。朱批少则一字,多则万言。在位十三年,留下的朱批总计千万字,阅读数量则可想而知。如此勤政的“工作狂”皇帝,想必他案前的笔格也倍加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