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铁冠最古,犀玉、琥珀次之,沉香、葫芦者又次之,竹箨〔1〕、瘿木者最下。制惟偃月〔2〕、高士二式,余非所宜。

【注释】

〔1〕竹箨:竹笋壳。

〔2〕偃月:横卧形的半弦月。

【译文】

帽子,铁帽子最古老,犀玉、琥珀装饰的帽子排第二,沉香、葫芦帽子又低一等了,而竹箨、瘿木制的帽子则最次。制式则只有偃月帽和高士帽两种尚可,其余都不合适。

【延伸阅读】

冠是古代头上装饰的总称,用以表示官职、身份与礼仪。古人模仿自然界中鸟兽的头型改制成冠,将鸟兽的须胡改饰成缨与 ,并用簪贯插在发上使其稳定,用缨装饰在冠上,用 带垂下使其牢固美观。冠类在历代的演变中从形式可分为冠冕、巾帻、幞头、帽、盔、笠等,从身份也可分为帝王官吏、文人学士、武职将帅、后妃仕女,布衣等几大类。

常见的冠有小冠,也称束髻冠,一种束在头顶的小冠,小冠多为皮制,形如手状,正束在发髻上,用簪贯其髻上,用 系在项上,初为在家便装时戴,后通用于朝礼宾客,文官、学士常戴用。獬豸冠,也称法冠,为执法官所戴,传说獬豸是神羊,善判断曲直,秦汉及秦以前各代常用。进贤冠也称儒冠,是在朝文官所戴,冠上有梁为记,亦称梁冠,梁冠多为在朝文官所戴。鹖冠,又称武冠,古代武官武将所戴,鹖是鸱属鸟类,性勇好斗,至死不却,冠顶插饰鹖毛以示英勇。

其他高山冠、委貌冠、远游冠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名家杂论】

冠和帽不同。在古代,巾、帽、冠同属于首服,或头衣。古人扎巾是为了便利,戴帽是为了御寒,戴冠是为了装饰。

汉代长冠是指汉高祖为亭长时所戴的一种楚冠,用竹皮编制,故称刘氏冠,后定为公乘(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八级,以得乘公家之车,故称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又称斋冠。晋朝初年冕开始加在通天冠上。隋代承袭六朝遗风,戴纱帽者很多。但作为纺织业中最高管理机构的染织署掌管宫廷中所使用的冠、冕、锦、罗、纱、绢等织品,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前所未有。

唐朝天子的冠饰除爵弁之外,还有通天冠和翼善冠;平民的冠饰则有武弁、皮弁;皇太子戴的是衮冕、玄冕及三梁冠、远游冠、进德冠、皮弁和平巾帻。宋朝的通天冠服,是天子的重要礼服,通天冠也叫卷云冠,有二十四梁,外用青色,内用朱红色,冠前加金帛山及用金或玳瑁成蝉形为饰。元朝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常戴帽子,冬戴暖帽,夏戴宝顶金凤钹笠。

明代夺取政权后,对整顿和恢复礼仪制度非常重视,并根据汉人习俗,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明代官吏朝服与公服不分文武都戴的是貂蝉笼巾与戴梁冠。朝服按品级戴冠,以冠上梁数辨别品级。清代官服中的礼冠名目繁多,用于祭祀典礼的有朝冠,常服有吉服冠,燕居时有常服冠,出行时有行冠,下雨时有雨冠。

清朝的顶子,即花翎,乃官服附件,即冠上向后垂拖的一根孔雀尾的翎羽,也称“孔雀翎”。其尾端有像眼睛一般一圈灿烂鲜明者,叫“眼”。清初,花翎极贵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