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花昼展宵合,至秋作房如鸡头,实藏其中,故俗名“鸡豆”。有粳、糯二种,有大如小龙眼者,味最佳,食之益人。若剥肉和糖,捣为糕糜,真味尽失。

【译文】

芡花,白天开放夜晚闭合,秋天成熟的芡实子房宛如“鸡头”,种子如豆藏在其中,俗称“鸡豆”。芡有粳、糯两种,有种龙眼般大小的,味道最好,于人大有裨益。如果剥壳取肉,蘸糖,捣烂如泥,失其本味。

【延伸阅读】

芡,花叫“芡花”,子实叫“芡珠”,果仁称为“芡米”,大型水生观叶植物,三月生叶大似荷,浮于水面,面青背紫,有芒刺,在江南一带是“水八仙”之一,夏日茎端开紫花,结实如栗球而尖,粒粒雪白如玉,可食用。京剧《沙家浜》里称为“鸡头米”,是苏州当地人的俗称。

芡实有南北之分。北芡性粳味淡,适合制成干货。南芡性糯味腴,口感鲜洁,乃传统补品。古药书中说芡实“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还有养颜之功,女子尤喜欢。《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袭人打发宋妈妈给史湘云送去两样时令鲜果,其一便是鸡头米,另一样则是红菱。

【名家杂论】

清沈朝初《忆江南》词:“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词中鸡头即芡实,其上市时正值初秋,暑气未退,加冰糖做成芡实汤,实是消暑妙品。

亦可烧粥。最宜一碗一煮,小锅煮水开,入米,稍搅动,沸时加糖即成。盛于青花瓷碗,银瓯浮玉,碧浪沉珠;不木不老,说清亦腴。桌上一碗,可品江南风情;入口一勺,正嚼水乡韵味。

鸡头米好吃难剥,可谓“粒粒皆辛苦”。其壳坚硬,须用剪刀剖开,满满一盆粗坯约五斤,可剥得“鸡头米”一斤,约耗时二三小时。旧时江南水乡的蓬门贫女,将“剪鸡头”作为一项副业,以贴补家用。

pi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