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之妙用,质取其轻,烟取其清,嗅之无香,磨之无声,若晋唐宋元书画,皆传数百年,墨色如漆,神气完好,此佳墨之效也。故用墨必择精品,且日置几案间,即样制亦须近雅,如朝官、魁星、宝瓶、墨玦诸式,即佳亦不可用。宣德墨最精,几与宣和内府所制同,当蓄以供玩,或以临摹古书画,盖胶色已退尽,惟存墨光耳。唐以奚廷珪〔1〕为第一,张遇第二。廷珪至赐国姓,今其墨几与珍宝同价。

【注释】

〔1〕奚廷珪:即李廷珪,其墨称“李廷珪墨”。流传下来的李廷珪制墨法是:每松烟一斤,用珍珠三两、玉屑一两、龙脑一两。

【译文】

上好的墨,质地要轻,墨色要清,闻之无香,研磨无声,如晋、唐、宋、元书画,流传数百年,仍墨色如漆,神气完好,此好墨的效果。所以用墨要选精品,因为墨常放于几案之上,所以样式要雅致。如朝官、魁星、宝瓶、墨玦等式,即使色好也不用。宣德墨最好,几乎与宋代宣和内府的墨相同,应收藏一些以玩赏,或用来临摹古书画,因为墨的胶色退尽,只剩墨光,很适合临摹古书画。唐墨以奚廷珪所制为第一,张遇所制为第二。廷珪被皇帝赏赐国姓,他制的墨现在几乎与珍宝同价。

【延伸阅读】

墨,即墨锭,将墨团分成小块放入铜模或木头模后,压成墨锭作为书画用品。主要原料是炭黑、松烟、胶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质形态的存在。通过砚用水研磨可以产生用于毛笔书写的墨汁,在水中以胶体溶液存在,使用新墨时须注意要避免划伤砚台内面,“新墨初用,有胶性并棱角,不可重磨,恐伤砚面”。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作为书写材料。汉代,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魏、晋、南北朝墨的质量不断提高。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之《丹青》篇《墨》章,对用油烟、松烟制墨的方法有详细的叙述。明代通用的有两个方法。筛选法是用细绢筛将油烟或松烟筛选出细净均匀的墨烟。沉淀法:油烟或松烟放入水池中,久浸沉淀,上层细而匀是精料。

【名家杂论】

墨是由碳单质(烟、煤)与动物胶相调合,经和剂、蒸杵等工序加工而成,具有色泽黑润、历久不退、舐笔不胶、入纸不晕、香味浓郁、书画自如的特点,用起来色彩有浓淡层次之分,刚柔相济,得心应手,为艺术家所喜欢。

墨可分为天然墨和人工墨两类,天然墨是黑红色氧化铁矿石,始于新石器时代,使用时是用研石压住矿石在砚上兑水研磨。人工墨始于甲骨文时期,即商代。甲骨上红色是朱砂,黑字所用为碳素单质。

中国墨究竟起于何时?陶宗仪《辍耕录》云:“上古无墨,竹挺点漆而书。中古方以石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至魏晋时,始有墨丸,乃漆烟、松煤夹和为之。”实际上,汉代蔡伦发明纸后,石墨作书已感不适,据《墨谱》《墨苑》《墨林》等诸书记载,我国大约在汉代以后,即开始用松炭、松烟制墨。三国魏人韦诞,字仲将,善制墨,世称“仲将之墨”。“仲将墨”用纯粹松烟干捣,然后用细绢筛子筛滤,弃其杂质,再入臼中,捣三万杵,配以名贵之香料、药物。“仲将之墨,字如点漆,光亮异于常墨。”到了晋朝,发明了用胶配墨,墨的质量进一步提升。

五代时,在南唐后主李煜的提倡和支持下,奚氏父子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得到李煜赏识,赐奚氏姓李,世称“李廷珪墨”。到了宋代,不但有了松烟墨,还创制了油烟墨。明代是制墨业上最光辉、最有成就的朝代。先进的“桐油烟”与“漆油”的制墨方法被广泛应用,带有装饰形式的成套丛墨“集锦墨”的出现,受到普遍欢迎。清代墨工增加捣杵的次数至十万杵,减少配料,但制墨不及明代,唯因康、乾二朝善于刻书,康熙的“内殿轻煤”“乌玉”“耕织图御诗墨”和乾隆的“再合墨”,即取明代碎墨掺入新烟再制的墨,精绝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