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室

古人有于平屋中埋一缸,缸悬铜钟,以发琴声者。然不如层楼之下,盖上有板,则声不散;下空旷,则声透彻。或于乔松、修竹、岩洞、石室之下,地清境绝,更为雅称耳。

【译文】

古代有人在平房中埋一口缸,缸中悬挂铜钟,用以与琴音产生共鸣。然而这不如在阁楼的底层弹琴,由于上面楼板封闭,琴声就不会散;下面很空旷,琴声就很透彻。或者把琴室设在挺拔的松树下,茂林修竹间,山间的岩洞、石屋里,这些地方清净雅洁,风景绝妙,更具风雅。

【延伸阅读】

弹琴很有讲究,《文会堂琴谱》中归纳了“五不弹”“十四不弹”及“十四宜弹”。“五不弹”为:“疾风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十四不弹”为:“风雷阴雨,日月交蚀,在法司中,在市尘,对夷狄,对俗子,对商贾,对娼妓,酒醉后,夜事后,毁形异服,腋气臊臭,鼓动喧嚷,不盥手漱口。”“十四宜弹”为:“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

【名家杂论】

在“琴棋书画”四大艺术修养中,琴居首位。在清风明月、夜雨蓬窗、山水坐卧、清流泛舟之时,操琴一曲,更是高雅之极。自古隐士高人都善弹琴,如陶渊明是“少学琴书,偶爱闲静”,王维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今人能从传世绘画中看到古人弹琴的环境,大都在风景清嘉处操琴:或是空阔的水边空地,或孤松下的巨石,远处有崇山峻岭,近处伴着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样的场景,完全符合“地清境绝”的要求。琴士之旁,绝无闲杂人等,除了一两位风姿高迈的雅人在旁作知音聆听状,便是烹茶煮酒的童子。往往是石边水畔,古松虬曲,一位高士潜心抚琴,一位知音端坐聆听,悠然神会。

善操琴者,大都洁身自好,风骨高洁。东晋名士戴逵弹得一手好琴,但他有高蹈出世之志,不谄媚权贵。太宰司马请他弹琴,戴逵把琴摔碎,表示不愿为王门伶人。

弹奏古琴,并非以高明琴技炫耀于众,而是追求一种高洁淡泊的精神境界。

范仲淹曾问琴理于崔遵度,崔答曰:“清丽而静,和润而远。”他认为弹琴之道,在于清丽又宁静,音色和润而悠远。琴音要不染浊气,清雅悦耳,所谓“弹琴不清,不如弹筝”。这是一种经过艺术陶冶的澄净精纯的境界。

焚琴煮鹤是最令幽人高士痛心疾首之事。宋代人讲,最煞风景的,有这几件事:清泉濯足,花下晒裈,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在山间清泉里洗脚;在纷繁花枝上晾晒内衣裤;背着山盖一座楼,以致山间的风景都看不到;有人把古琴当柴火去烧,把仙鹤煮了当肉吃;还有人含一口茶,对着花直喷过去;清幽的松树之下,有官轿路过,官差大声吆喝着让行人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