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无剑客,故世少名剑,即铸剑之法亦不传。古剑铜铁互用,陶弘景〔1〕《刀剑录》所载有:“屈之如钩,纵之直如弦,铿然有声者”,皆目所未见。近时莫如倭奴所铸,青光射人。曾见古铜剑,青绿四裹者,蓄之,亦可爱玩。

【注释】

〔1〕陶弘景:弘景字通明,南北朝时丹阳秣陵人。

剑 - 图1

█〔明〕钢剑

【译文】

当今之世缺少剑客,也就缺乏名剑,铸剑之法也就久未传世。古剑就已用铜铁互杂合金,陶弘景《刀剑录》记载:“弯曲如钩,紧直如箭弦,且铿铿然有金属嗡鸣声”,这些皆非亲眼所见。近来日本人所造之剑甚好,剑气逼人。曾见过一把古铜剑,青绿色铜锈包裹,可作古玩收藏。

【延伸阅读】

我国好剑之风源远流长。剑的全盛期在春秋战国,吴、越、楚及其他各国君王及兵士均好剑。可惜的是,今人也只能像文震亨一样,只能在影视剧中幻想膜拜古风。

在古代,剑与琴或书并称,所以剑客诗人有“琴剑飘零”或“书剑飘零”的说法。李白“拔剑四顾”、辛弃疾“挑灯看剑”皆有“高士之风”,文震亨所言“今无剑客”,大概便是仰慕这种英雄气吧。

【名家杂论】

剑是古代的圣品,至尊至贵,人神咸崇。剑是短兵之祖,近搏之器,始创于轩辕黄帝时代,商代始有制剑的史料记载。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贵族,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中国的剑分类多,剑别称三尺,因通体长三尺,故以之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唐朝颜师古作注说:“三尺,剑也。”

长铗,剑之一种,刀身剑锋长者称“长铗”,短者称“短铗”。《战国策·齐策四》载:“齐人冯谖贫苦不能自存,寄居孟尝君门下。因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三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后来长铗多用于形容处境窘困而有所求。听过一首文人曲,常在耳边回荡:“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两袖清风为谁忙,国家不用做栋梁。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无可牵挂,十年寒窗付东流,壮志未酬归故乡,天下兴亡事,在我胸中藏。”

明末文人以收藏日本刀剑为雅道,而又不止于刀剑,小如梳扇、大如橱箱,金工如袖炉铰锁,漆器如墨匣提盒,倭人屡有惊人之作。这实际上是明末苏州的真实情境。

文震亨在写作《长物志》时,屡次提及“倭制”,“倭”本身是一种蔑称,在他眼里,对倭器的肯定,实际是倭人莫大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