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菊盛时,好事家必取数百本,五色相间,高下次列,以供赏玩,此以夸富贵容则可。若真能赏花者,必觅异种,用古盆盎植一枝两枝,茎挺而秀,叶密而肥,至花发时,置几榻间,坐卧把玩,乃为得花之性情。甘菊惟荡口〔1〕有一种,枝曲如偃盖,花密如铺锦者,最奇,余仅可收花以供服食。野菊宜着篱落间。菊有六要二防之法,谓胎养、土宜、扶植、雨旸〔2〕、修葺、灌溉、防虫,及雀作窠时,必来摘叶,此皆园丁所宜知,又非吾辈事也。至如瓦料盆及合两瓦为盆者,不如无花为愈矣。

【注释】

〔1〕荡口:无锡古镇,因位于无锡东南的鹅湖和南青荡而得名。

〔2〕雨旸:指雨天和晴天。

【译文】

吴中一带菊花盛开时,好事之人一定会采集几百株菊花,五颜六色,高低排列,以供观赏游玩,以此来夸耀富贵而已。如果是真正会赏花的人,必定寻觅珍贵奇异的品种,用古雅的花盆种植一株两株,茎干挺拔秀丽,叶子浓密肥厚,待到花开时节,置于几案卧榻间,坐卧把玩,才叫领悟花之真性情。荡口特有一种甘菊,菊枝弯曲如伞盖,花朵密如锦缎铺陈,最奇异,其余品种的甘菊只能收集花朵以供食用。野菊适宜种在篱笆间。种菊有“六要二防”之法:育苗培养、土壤适宜、扶持栽培、雨露阳光、修剪枝叶、灌溉、防虫及防鸟雀啄衔枝叶做窝,这些都是园丁所应该知道的,不是我们做的事。至于用瓦料做花盆以及把两片瓦合起来作为盆的,不如不种花为好。

【延伸阅读】

赏菊是古人在秋日里的盛事。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甘菊被用来当茶饮的历史悠久。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农学家张履祥著有《补农书》,书中记载:“甘菊性甘温,久服最有益。古人春食苗、夏食英、冬食根,有以也。每地棱头中一二株,取其花,可以减茶之半。茶性寒苦,与甘菊同泡,有相济之用。”

【名家杂论】

菊花起源于我国,为世所公认,早在《礼记》中就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唐代元稹《菊花》诗云:“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通过人工栽培、杂交育种和自然变异,从原始的黄色小菊,演进为五彩缤纷的著名花卉。汉代已将菊花作为药用植物栽培,魏晋时期已大量栽培,以后逐步发展为观赏花卉。宋代是菊花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刘蒙泉所著的《菊谱》收有菊花品种百种,这是中国最早的菊花专著。明代王象晋所著的《二如亭群芳谱》收录菊花品种200多个。

目前我国拥有3000多个菊花品种,从花色上分,有黄、白、紫、绿等色,并有双色种;从花形上分,有单瓣、复瓣、扁球、球形、外翻、龙爪、毛刺、松针等形;从栽培方式上分,有立菊、独本菊、大立菊、悬崖菊、花坛菊、嫁接菊等;从花期上分,有春、夏、秋、冬、四季菊等。

自汉魏以来,重阳节有登山、佩茱萸、饮菊花酒之俗。晋代诗人陶渊明尤爱菊花。至唐宋时,重阳赏菊成为风俗。宋代,菊之名种培植繁多,盛况超越前代,成为当时城市居民的一大活动。南宋宫廷为颂扬“太平盛世”,创办了一年一度的“菊花灯会”,朝廷要求把各地的菊花送至都城临安展出。灯会期间,都城白天观花,夜里观灯、品菊,热闹非凡。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继续发展了赏菊的传统,有堆菊花山等项目,菊花品种展览,其名目多至千种。苏州等地的菊花展览,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如今,每到秋天,苏州园林里依然菊花盛开,拙政园、虎丘、留园、沧浪亭等园林里,假山、厅堂、楼阁,每一处景致中,都错落点缀着菊花,赏菊与观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