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

三代、秦、汉鼎彝,及官、哥、定窑、龙泉、宣窑,皆以备赏鉴,非日用所宜。惟宣铜彝炉稍大者,最为适用;宋姜铸亦可,惟不可用神炉、太乙及鎏金白铜双鱼、象鬲〔1〕之类。尤忌者云间〔2〕、潘铜、胡铜所铸八吉祥、倭景、百钉诸俗式,及新制建窑、五色花窑等炉。又古青绿博山亦可间用。木鼎可置山中,石鼎惟以供佛,余俱不入品。古人鼎彝,俱有底盖,今人以木为之,乌木者最上,紫檀花梨俱可,忌菱花、葵花诸俗式。炉顶以宋玉帽顶及角端〔3〕、海兽诸样,随炉大小配之,玛瑙、水晶之属,旧者亦可用。

【注释】

〔1〕象鬲:象形的容器。古时盛馔用鼎,常饪用鬲。

〔2〕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

〔3〕角端:兽名。《宋书·符瑞志》载:“角端者,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君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之事,则奉书而至。”

picture

【译文】

夏、商、周、秦汉鼎彝,以及官窑、哥窑、定窑、宣窑所制香炉,皆供赏玩,不适合日常使用。只有稍大的明宣德年间铜炉最适用。宋代姜氏所铸铜炉也可,只是不可用敬神祭祀用的炉、太乙炉以及镀金白铜双鱼、象形之类的铜炉。尤其忌用云间、潘氏、胡氏所铸造的八吉祥、日本风景、百钉等俗制铜炉,以及新产建窑瓷、五彩花瓷器香炉。另外,青绿古铜博山炉也可偶尔使用。木香炉可置山中,石香炉只可供佛,其余都不入品。古代香炉都有底盖,现在的都用木头做。乌木的最好,紫檀木、花梨木也可,忌装饰菱花、葵花等俗式。炉顶可做成玉石帽顶和角端、海兽等样式,大小与香炉相配,玛瑙、水晶等也可用于炉盖。

【延伸阅读】

香炉,香道必备供具,材质多为铜、陶瓷、金银、玉石等,用途亦多,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常见为方形或圆形,方形香炉一般有四足;圆形的香炉多三足,一足在前,两足在后。

中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烹煮、祭祀用的“鼎”。南北朝时,佛教初兴,禅宗初祖达摩东渡来华,中国禅宗由此肇始,佛学文化如日中天,作为祭祀用的香炉开始普及。

香炉兴于宋朝,赵氏皇帝文化素养极高,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香炉出现在大宋帝王的内庭,而一些小型香炉则成为文人把玩之物。明代大多数香炉以青花瓷为主,明宣德皇帝本身是天分很高的艺术家,对色彩十分敏感,五彩、斗彩瓷得到空前发展。清代统治以“孝”治天下,康熙时期祭祀风气盛行,乾隆时期空前繁荣,光绪朝的御用香炉是用薄玉来做,用手电筒光打在里面,外面可以看到光亮。

【名家杂论】

香炉有一种特殊的造型,叫香兽,顾名思义是动物造型的各式香炉。用金属或陶瓷等做成各种动物造型,使香燃于鸟兽腹内,香烟从鸟兽口中缕缕而出,情趣盎然。鸟兽造型多为麒麟、狻猊、狮子、凫鸭、仙鹤各异。李清照词《醉花阴》中的“瑞脑消金兽”,“金兽”就是香兽。

明代宣德年间,以黄铜合金仿制宋代器形的香炉谓之宣德炉,实际是以宋仿三代的彝、鬲、钵、盂造型铸出线条简洁而流畅的铜炉,成一时之风气。宣德已降直至民国时期,仿造的宣德炉不计其数。

焚香,熏衣、净肤,滤心。紫烟氤氲缭绕,烟雾穿越时空隧道,触摸岁月,历久弥新;檀香弥漫盘旋,点点香气串联前世今生,接受礼拜,护佑虔诚。香炉种种,与文化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情趣和意境的载体,随着时代变迁,香炉之用也如一缕淡淡飘散的轻烟远去,惹人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