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与朱李〔1〕、蟠桃皆堪鼎足,花亦柔媚。宜筑一台,杂植数十本。

【注释】

〔1〕朱李:李树的一种,《西京杂记》载:“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李十五:紫李、绿李、朱李、黄李……”

【译文】

杏与朱李、蟠桃,堪称三足鼎立,杏花也很柔媚。适宜建造一座亭台,混种数十棵杏、朱李和蟠桃树。

picture

【延伸阅读】

《庄子·渔父》载:“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这便是“杏坛”典故之由来。孔子悠游于茂林之中,坐于杏坛上休息,在弟子们的琅琅书声中弦歌鼓琴,可谓“真名士,自风流”。

《西京杂记》中记汉武帝时的上林苑:“东海都尉干吉,献杏一株,花杂五色,六出,云仙人所食。”上林苑的五色杏花,传说是仙人所食,可知其珍贵。

《扬州府志》则谈到,开元中,扬州太平园里栽有杏树数十株,每逢盛开时,太守大张筵席,召妓数十人,站在每一株杏树旁,立一馆,名曰“争春”。宴罢,有人听得杏花有叹息之声。如此堕落腐化,无格调,无节操,难怪杏花都忍不住叹息了。

【名家杂论】

杏树耐寒而不耐热,原产于中国北方,所谓“南梅北杏”,意为南方多梅花,北方多杏花。杏树寿命长,各地常见百年以上大树,仍花繁叶茂。

文震亨说杏花柔媚,此言不假,但杏花的名声几经起落。在传统花木中,再没有比杏花的遭遇更富有戏剧性的了。

相传孔子在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自古传为美谈,为士林所称颂。遥想孔夫子讲学的杏坛,应当是杏树环绕,花香馥郁,群弟子列其间,书声琅琅,孔夫子在花影中抚琴而歌,风吹花落如香雪。杏花的形象,在这里,是神圣而飘逸的。

西汉的农学著作《氾胜之书》,则把杏花的开落作为判断农时的标准:“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耕辄劳之。”杏花刚绽放,应当轻耕弱土;望见杏花落,再一次耕种,深耕。在这里,杏花如同乡间的农作物,朴实又清新。

但是演变到后来,杏花竟然成了风流、淫荡的代称。晚唐诗人薛能把杏花比喻成借春卖笑的娼妓:“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楼。谁知艳性终相负,乱向春风笑不休。”而南宋叶绍翁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原本是描写春光的佳句,后来“红杏出墙”一词,竟演变为女子出轨的雅称。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称“树性淫者,莫过于杏”,称它为“风流树”。

旧时有一部禁书《杏花天》,四卷十四回,现存清康熙年间啸花轩刊本,题“古堂天放道人编次,曲水白云山人批评”。书中写道,有维扬少年名封悦生,年少风流,颇爱寻花问柳,偶遇全真道人,自称精通房中术。悦生得道人传授秘术,自此便精于此道,风流成性,有诸多艳遇。故事的结尾,悦生做梦,梦到一仙境,名曰“杏花洞天”,有一老翁劝他弃恶从善,乃可得道成仙。悦生幡然醒悟,后来乐善好施,居然也福寿绵延。

难能可贵的是,文震亨不受这些成见的束缚,他从园林造景的角度,认为杏花适宜和朱李、蟠桃杂然而种,种植在亭台边,定然是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