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之为式甚多,详具《钱谱》;有金嵌青绿刀钱,可为签,如《博古图》等书,成大套者用之;鹅眼〔1〕货布〔2〕,可挂杖头。

【注释】

〔1〕鹅眼:小钱。

〔2〕货布:货币名。

【译文】

钱币的样式很多,《钱谱》有详细记载;有种镶金青绿色刀形古钱,如《博古图》等书都有介绍;鹅眼小钱和货布币可以挂在杖头做装饰。

【延伸阅读】

楚国最先出现了青铜贝币,称为蚁鼻钱或鬼脸钱。后来各国开始大量出现刀币和货布币,直到秦始皇统一货币,而以“秦半两”为基础的圆形方孔币成为历代封建王朝钱币的定制。

银圆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大洋”,大约16世纪,银圆流入我国。1890年(光绪十六年)官方开始正式铸造银圆,清末民国初,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决定在全国“统一币制”,制造了俗称“袁大头”的银圆。

从古至今,货币的演变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几个阶段。

【名家杂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关于钱的知识和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钱荒,并非现在的产物。自货币有记载以来,从早期的实物、粮食、黄金、铜钱、纸币,到明清时期的白银和制钱,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钱荒。

秦始皇驾崩前一年统一货币,推行“秦半两”,由于货币供给不能满足需要,出现“物贱钱贵”的局面。王莽篡位后,实行黄金资源国有化,民间丧失了货币财富,而政府的货币供给不足以填补民间货币的缺失,直接导致农民破产。

唐初实行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实物与铜钱通用,随着经济的复苏,绢帛作为货币的缺点日益明显,铜钱的需求日盛,而唐朝的官营铸币无力满足,引发了严重的铜钱私铸滥铸,使唐政府大伤脑筋。

宋朝钱荒更加频繁,有记载的如宋仁宗庆历年间,江淮钱荒;神宗熙宁年间,两浙钱荒;哲宗元祐年间,浙中钱荒尤甚;南宋初期,“物贵而钱少”,后期更“钱荒物贵,市井萧条”。

元朝,干脆禁止民间使用金银甚至铜钱,一律使用纸币。当然,使用纸币就难免超发,发得无法收拾了就用新钞替代,最后钞票毛得没人用了,全社会又回到了货货交易的状态,不得已又重新启用铜板和金银。

明中后期,朝廷收缴的赋税开始折成白银,中国逐步确立了银两制,进入“白银时代”,不出所料,明末又出现了银荒。明朝白银大部分仰仗海外进口,恰在此时,欧洲发生了史称“郁金香危机”的金融危机,日本也闭关锁国,明末又因辽东战事耗银巨大,国库日空,加上天灾人祸,明朝终至灭亡。

清朝前中期则始终没有摆脱钱荒的状态,“铜币供给严重不足,导致钱价长期居高不下”。民间始有民谣“乾隆宝,增寿考;乾隆钱,万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