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

山药本名“薯药”,出娄东岳王市者,大如臂,真不减天公掌,定当取作常供。夏取其子,不堪食。至如香芋、乌芋、凫茨之属,皆非佳品。乌芋即茨菇,凫茨即。

【译文】

山药本名“薯药”,娄江之东岳王市出产的山药,粗大如手臂,比号称“天公掌”的山药不差,可作日常蔬菜。夏天结的籽,不好吃。至于香芋、乌芋、凫茨之类,都算不上美味佳肴。乌芋就是茨菇,凫茨就是地栗。

【延伸阅读】

山药自古栽培,药食两用。山药原名叫“薯蓣”,因为唐代宗名李豫,为避尊者讳,改为薯药。北宋时宋英宗名赵曙,所以又改名为山药,沿用至今。

宋人陈达叟《玉廷赞》中记载:“山有灵药,绿如仙方,削数片玉,清白花香”,此处的山有灵药便是指冬令佳品——山药了。

《神农本草经》上说:“薯蓣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名家杂论】

山药最早出自先秦《山海经》:“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薯蓣。”薯蓣就是山药。

山药的食用,最早见于《卫国志》:公元前734年,诸侯卫桓公以古怀庆府(今河南焦作地区)出产的山药向周王室进贡。西晋的《南方草木状》记载了山药的人工种植。宋以后,我国山药种植广泛,“近汴洛人种之极有息”。明代《农政全书》记载山药“今齐鲁之间尤多”,可见到了明代,山东、江南等地山药广有种植,且栽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山药在古时分生山药和炒山药。生山药就是把山药给晒干了,切成片;用火炒过的叫炒山药。生山药的药性偏凉,滋脾阴,熟山药则只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