薝卜〔1〕

一名“越桃”,一名“林兰”,俗名“栀子”,古称“禅友”〔2〕,出自西域,宜种佛室中。其花不宜近嗅,有微细虫入人鼻孔,斋阁可无种也。

【注释】

〔1〕薝卜:文震亨所写薝卜即为桅子花,但今有学者认为薝卜应是木兰科的黄兰,而不是茜草科的桅子。本书遵循文氏原著。

〔2〕禅友:宋代诗人曾端伯以十种花各题名目,称为“十友”,其中栀子花称“禅友”。

【译文】

薝卜有一别名叫“越桃”,还有一别名叫“林兰”,俗名“栀子”,古人称为“禅友”,原产自西域,适宜种在供佛的房室中。这种花不宜靠近闻,会有小虫子钻入鼻孔,书房可以不种。

【延伸阅读】

栀子花与佛教颇有渊源。《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天曰:‘舍利弗如人入薝卜林,唯嗅薝卜,不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

宋代王十朋诗云:“禅友何时到,远从毗舍园。妙香通鼻观,应悟佛根源。”

栀子花有六个花瓣,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三》云:“栀子,诸花少六出者,唯栀子花六出。陶真白言,栀子剪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相传即西域薝卜花也。”

【名家杂论】

栀子花是我国传统的花木,其栽培记载,最早见于《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千亩卮茜”。早在西汉时期,每逢初夏时节,中原大地上,千亩栀子花开,望如积雪,香闻百里,可知其景象之壮观。

栀子花谢后,会结出绿色果实,像一只注满美酒的酒杯,而酒杯古称“卮”,故这种花就叫“卮子”,后来演化为“栀子”。栀子花是常绿小灌木,四季常青,秀美翠色,花朵洁白玲珑,犹如玉琢琼雕,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芳香,格外清丽可爱,是南方庭院常见的绿化花卉。苏颂编撰的《图经本草》曰:“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说即西域薝卜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仁深红,南人竞种以售利。”

明代画家沈周,与唐寅、仇英,以及文震亨的祖父文征明,并称“明四家”。沈周擅长山水、花鸟,他很喜欢栀子花,曾赋《桅子花诗》:“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初夏之夜,微微泛着凉气,他在画室作画,窗外一钩新月,风摇影动,清风送来栀子花的娇香,此情此景,此夜此花,皆堪入画。

古人有卖花的传统,栀子花如杏花一样,属于能在街巷中沽售的花。每到端午节临近时,江南小镇细雨蒙蒙,栀子花常和一夜急雨一起到来。“栀子花哟!”遥遥传来的卖花声,打破了深深庭院的沉寂,悠长的心绪,伴着栀子花的清香,在绿肥红瘦的暮春,渐渐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