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以端溪为上,出广东肇庆府,有新旧坑、上下岩之辨,石色深紫,衬手而润,叩之清远,有重晕、青绿、小 鹆眼者为贵;其次色赤,呵之乃润;更有纹慢而大者,乃“西坑石”,不甚贵也。又有天生石子,温润如玉,磨之无声,发墨而不坏笔,真稀世之珍。有无眼而佳者,若白端、青绿端,非眼不辨。黑端出湖广辰、沅二州,亦有小眼,但石质粗燥,非端石也。更有一种出婺源歙山、龙尾溪,亦有新旧二坑,南唐时开,至北宋已取尽,故旧砚非宋者,皆此石。石有金银星,及罗纹、刷丝、眉子,青黑者尤贵。黎溪石出湖广常德、辰州二界,石色淡青,内深紫,有金线及黄脉,俗所谓“紫袍”“金带”者是。洮溪砚出陕西临洮府河中,石绿色,润如玉。衢砚出衢州开化县,有极大者,色黑。熟铁砚出青州,古瓦砚出相州,澄泥砚出虢州。砚之样制不一,宋时进御有玉台、凤池、玉环、玉堂诸式,今所称“贡砚”,世绝重之。以高七寸、阔四寸、下可容一拳者为贵,不知此特进奉一种,其制最俗。余所见宣和旧砚有绝大者,有小八棱者,皆古雅浑朴。别有圆池、东坡瓢形、斧形、端明诸式,皆可用。葫芦样稍俗,至如雕镂二十八宿、鸟、兽、龟、龙、天马,及以眼为七星形,剥落砚质、嵌古铜玉器于中,皆入恶道。砚须日涤,去其积墨败水,则墨光莹泽,惟砚池边斑驳墨迹,久浸不浮者,名曰“墨锈”,不可磨去。砚,用则贮水,毕则干之。涤砚用莲房壳,去垢起滞,又不伤砚。大忌滚水磨墨,茶酒俱不可,尤不宜令顽童持洗。砚匣宜用紫黑二漆,不可用五金,盖金能燥石。至如紫檀、乌木,及雕红、彩漆,俱俗不可用。

picture

【译文】

砚台以端溪石所制为上品,产自广东肇庆府,称“端砚”,端砚石有新旧坑、上下岩之别,以石色深紫、手感温润、敲击声音清远、有重晕、青绿色、有圆形斑点的为珍贵;其次是颜色赤红、对砚呵气温润有水痕的;石纹粗大的是“西坑石”,不太珍贵。有种天然石子,温润如玉,研磨无声,发墨而不坏笔,确为稀世珍品。也有无眼好砚,如白端、青绿端,因此不能以是否有眼来辨别优劣。黑端出自湖广辰州、沅州,虽有小眼,但石质粗糙干燥,其实不是端石。还有一种出自婺源歙山、龙尾溪的砚石,也有新旧二坑,南唐时开始开采,到北宋时已采尽,所以所谓旧砚并不是宋砚,而是此处石头。砚石有金银星及罗纹、刷丝、眉子等样式,其中青黑色的尤为珍贵。黎溪石出自湖广常德、辰州两地,石色淡青,内中深紫,有金黄色纹理,俗称“紫袍”“金带”。洮溪砚出自陕西临洮府的河中,石为绿色,温润如玉。衢砚出自衢州开化县,有极大的黑色砚。熟铁砚出自青州,古瓦砚出自相州,澄泥砚出自虢州。砚的样式规格不同,宋代进贡的有玉台、凤池、玉环、玉堂等样式,即现在所谓的“贡砚”,为世人看重。砚台以高七寸、宽四寸、下可容一拳为贵,不知道这种规格而敬奉的另一种,制作很俗气。我所见到的宣和古砚台,有极大的,有小八菱形的,都古雅浑朴。还有圆池、东坡瓢形、斧形、端明殿等样式的,都可使用。葫芦形状的稍俗,至于像碉镂二十八星宿、鸟、兽、龟、龙、天马及剥落部分的砚石,嵌入古铜玉器,做成七星形眼的,都堕入俗道。砚台要每天清洗,清除积存墨汁,新的墨汁就光亮润泽,但是砚池边久浸不上浮的斑驳墨迹,称之为“墨锈”,不可清除。砚台用的时候就灌水,用毕就要使它干燥。洗涤砚台可用莲蓬壳,能清除污垢淤滞,又不损伤砚台。特别忌讳用滚水磨墨,茶水、酒水都不行,更不要让顽童清洗砚台。砚台匣子适宜用紫漆、黑漆,不能用金属的,因为金属使砚台干燥。至于紫檀、乌木及雕红、彩漆的匣子,都很俗,不可使用。

【延伸阅读】

砚,也称研,书法的必备用具,与笔、墨、纸合称文房四宝。汉代刘熙《释名》中载:“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

砚台随笔墨发展产生。最早的砚台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石砚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汉代有了人工制墨,砚台开始发展起来,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且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徐公砚、木胎漆砂砚等。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端砚、歙砚、洮河砚。史书将端砚、歙砚、临洮砚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砚、歙砚、临洮砚,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

【名家杂论】

文房四宝中砚为首,皆因其质地坚实、能传百代之故。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云:“‘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惟砚而已。”

三国魏晋时期,名人大家百家争鸣,瓷砚随经济发展而兴起。南北朝时圆形瓷砚,砚面渐渐凸起,四周下陷,渐成隋唐“辟雍砚”的雏形。号称“群砚之首”的端砚在唐代已极出名,李贺赞石工攀登高山凿取紫石制砚,有诗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宋砚材质丰富,形制多样,宋高似孙在《砚笺》中所载形制“近雅者”有20余种。宋唐积的《歙州砚谱》所载宋代歙砚“样制古雅者”40种。宋诗人苏舜钦说:“笔砚精良,人生一乐。”

元代崇尚武功,文治作为甚少。读书人社会地位低下,仅居于乞丐之上,故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说。砚多为较粗砺的杂石砚,琢制亦显粗朴,形制承袭宋代,但厚重粗犷,不是精雕细刻。

明清时期制砚业空前发展,各种材质形制,应有尽有,异彩纷呈,逐渐形成了徽派、浙派、苏派、粤派凸突显地域性的砚艺流派,并出现了一大批制砚的能工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