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盏

宣庙〔1〕有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世庙〔2〕有坛盏,中有茶汤果酒,后有“金箓大醮坛〔3〕用”等字者,亦佳。他如“白定”等窑,藏为玩器,不宜日用。盖点茶须icon盏令热,则茶面聚乳,旧窑器icon热则易损,不可不知。又有一种名“崔公窑”〔4〕,差大,可置果实;果亦仅可用榛、松、新笋、鸡豆、莲实、不夺香味者;他如柑、橙、茉莉、木樨之类,断不可用。

【注释】

〔1〕宣庙:明宣宗朱瞻基时代。

〔2〕世庙: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期间。

〔3〕醮坛:道士祭神的坛场。

〔4〕崔公窑:明嘉靖、隆庆年间江西景德镇崔国懋创建的民间瓷窑。

【译文】

明宣宗年间有种尖足茶盏,用料讲究,样式精致,材质厚重,茶汤难冷,其色洁白如玉,可试茶色,可谓茶盏之首。明世宗年间的祭坛茶盏,用来盛放茶汤和果酒,后面有“金箓大醮坛用”字样,也属上乘。其他如定窑白瓷等器,可作收藏,不作日常之用。用点茶法沏茶时须热水烫盏,茶汤表面才会泛起汤花,旧窑器一烤热易破损,这些特性不可以不知道。还有种“崔公窑”茶盏,比普通茶盏稍大,可用来盛果实,不过只能盛榛子、松子、鲜笋、芡实、莲子等不夺茶香的果实,其他比如柑、橙、茉莉花、桂花之类,万万不可用。

【延伸阅读】

茶盏,饮茶用具,基本器形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比饭碗小,比酒杯大。茶盏大致有两种形状:一种是口沿较直,另一种则是撇口,喇叭状。明清以后茶盏又配以盏盖,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的三合一茶盏,即现在的盖碗。

明代茶具有一次大的变革。唐宋时人们以饮饼茶为主,主要采用煎茶法或点茶法以及与此相应的茶具。元时条形散茶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饮茶之前,用水淋洗茶,又是明人饮茶所特有的。明代茶盏,仍用瓷烧制,但茶盏已由黑釉盏变为白瓷或青花瓷茶盏,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史称“甜白”。

张谦德《茶经》曰:“今烹点之法,与君谟不同,取色莫如宣(即宣德窑)、定(即定窑),取久热难冷,莫如官(即官窑)、哥(即哥窑)。”君谟即蔡襄,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专家,权相蔡京的从兄,此处代指北宋。明代以后,一些有名的烧制茶具瓷窑,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皆得到了极大发展。

【名家杂论】

古代的茶具主要有茶碗、茶盏等陶瓷制品。《博雅》说:“盏,杯子。”宋时始有“茶杯”之名,陆游诗云:“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宋蔡襄《茶录》载:“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黑,纹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唐宋时盛茶的碗,叫“茶榶”,比饭碗小。白居易《闲眼诗》云:“昼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宋代开始以冲泡为主,饼茶研碎成末,取一定的量放在茶碗里,烧开了水高冲而下,在碗的沿口形成泡沫。宋人讲究生活的艺术,有了斗茶和点茶。

明代人喝茶和今人相差无几,取散茶一撮放在杯里,沸水冲泡即可。这时的茶壶出现了可冲泡可烹煮的紫砂壶,泡茶时,水壶忽高忽低,来回三次,叫凤凰三点头。一个杯子,倒到七分容量的水,留三分人情在。明代茶痴李贽,则以茶当命。他早吃茶、午吃茶、夜吃茶;待客时吃茶,看书时吃茶;甚至辞世之际,还嘱咐后人“祭祀亦只是一饭一茶,少许豆豉”。因此后人祭祀,每每必不少茶,倒不辜负了一个“痴”字。

“戏做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曾以“人间有味是清欢”来形容茶的妙处,一款极致的香茗,通过细致的烹煮,再配上精致的茶盏,如此般,自然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