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之制最多,曾见元螺钿椅,大可容二人,其制最古;乌木镶大理石者,最称贵重,然亦须照古式为之。总之,宜矮不宜高,宜阔不宜狭,其折叠单靠、吴江竹椅、专诸禅椅诸俗式,断不可用。踏足处,须以竹镶之,庶历久不坏。

【译文】

椅子样式最多,见过元朝螺钿椅,宽大可容纳两人,制式也最古老;以乌木镶嵌大理石的椅子最为贵重,但也要遵循古式制作。总之,椅子宜矮不宜高,宜宽不宜窄,至于单靠背折叠椅、吴江竹椅和专诸禅椅等俗制,绝不可用。椅子的脚踏处须用竹子镶边,可长时间不坏。

picture

【延伸阅读】

“椅”字早在《诗经》中就曾出现,《诗经·小雅》载:“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不过这时的“椅”与我们想象中的坐具“椅子”相去甚远,它是梓树或者类似梓树的一种植物。

在古代,人们席地而坐,通常跪坐在席子上。南北朝时,开始有了凳和椅。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椅子从西域流传到中原,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引起士大夫阶层的兴趣。五代至两宋,高型坐具开始普及,椅子形制渐多,出现了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而交椅的等级高于其他椅子,稍有身份的家庭都置备交椅,供主人和贵客使用。

明朝的椅子非常简洁,极少雕刻或装饰。传世的明代宝座不是一般家庭的用具,只有宫廷、府邸和寺院中才有,其实物在今天已极为罕见,大多只能在壁画和卷轴画中寻觅了。

【名家杂论】

俗语:“站有站相,坐有坐姿。”在传统礼仪中,“坐”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以椅子的出现为分水岭,自古至隋为席地而坐的跪坐时期,唐宋至今为高坐的椅凳时期。

因为人的动物性,远古时代的人都是像动物一样席地而坐的。汉朝后,西域胡人传来坐床习俗,被汉人继承后,仍保持席地而坐的姿势,“凡坐必屈脚”。日韩人到现在还保留着这种习惯。

跪坐是上古时期的标准坐姿。从“列席”“出席”“缺席”“入席”等词汇之中可见一斑。非正式场合可盘膝而坐,但“踞”“箕踞”以及“蹲”都是不合礼数的。当时的人坐姿失态,与现在的明星走光、露点一样,会受到大众的指责与舆论的声讨,很难下台。

文震亨的哥哥文震孟做过崇祯帝的老师,有一次崇祯跷着二郎腿听课,被老师呵斥“为人上者奈何不敬?”结果,崇祯只得非常尴尬地把架起来的腿放回去。可见古人是何其注重仪表姿态。

pi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