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洗

笔洗玉者有:钵盂洗、长方洗、玉环洗;古铜者有:古鏒金小洗,有青绿小盂,有小釡、小卮、小匜〔1〕,此数物原非笔洗,今用作洗最佳。陶者有:官、哥葵花洗、磬口洗、四卷荷叶洗、卷口蔗段洗;龙泉有:双鱼洗、菊花洗、百折洗;定窑有:三箍洗、梅花洗、方池洗;宣窑有:鱼藻洗、葵瓣洗、磬口洗、鼓样洗,俱可用。忌绦环〔2〕及青白相间诸式。又有中盏作洗,边盘作笔觇者,此不可用。

【注释】

〔1〕小釜、小卮、小匜:釜即锅,又为古量器;卮,古酒浆器;匜,古代舀水用的器具。

〔2〕绦环:用丝绳围成一圈。

【译文】

玉制笔洗有钵盂洗、长方洗、玉环洗;古铜笔洗有鏒金小洗,有青铜小盂,还有小釡、小卮、小匜,这几种原非笔洗,现挪作笔洗也很好;陶瓷洗有官窑、哥窑的葵花洗,磬口圆肚洗,四卷荷叶洗,卷口蔗段洗等;龙泉窑产有双鱼洗、菊花洗、百折洗;定窑有三箍洗、梅花洗、方池洗;宣窑有鱼藻洗、葵瓣洗、磬口洗、鼓样洗,这些都可用。忌讳用绦环及青白相间等笔洗诸式。此外,还有中盏作笔洗,边盘作笔觇的,不可取。

【延伸阅读】

笔洗,洗毛笔所用之文房器物。毛笔用后要及时洗去笔头的墨汁,以便下次使用。笔洗形制各异,或素或花,工巧拟古,虽在文房用具中不占有主导地位,但集一套不同性质的笔洗于书案前也蔚为奇观。

各种笔洗中,最常见的是瓷笔洗,传世量最多。目前可见宋代五大名窑,哥、官、汝、定、钧的笔洗。形状包括花果、鱼、兽等形象。如桃式洗,做成半个桃实形,一段有枝茎,桃叶包绕,造型饱满,十分风趣,讨人喜欢。明代宜兴窑的莲花洗,一般是在洗的外部堆贴3根莲花茎,茎端出凸起荷叶、荷包和莲蓬,广窑的莲花洗,整体塑造成展开的莲花形,花瓣层层叠叠,且在笔洗施明净的蓝釉。

【名家杂论】

旧时文人书斋案头的文房用具中,用来盛水洗笔的笔洗是不可或缺的器具之一。见过一件秋蝉桐叶玉笔洗,生动活泼,玲珑有加,艺术性远超实用性。器身雕成一片被折枝托着的内卷桐叶形状,叶上筋脉丝丝缕缕,一秋蝉栖身叶上,桐叶边缘被小虫啃食的痕迹都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

收藏笔洗也多有故事。文玩大家陈重远《古玩谈旧闻》记载了一个“翠镯换钧窑笔洗”的故事。民国时,北平一位老翰林娶了位年轻的姨太太,姨太太私自将老翰林珍藏的宋代钧窑笔洗换了一只心仪的翠镯。当老翰林得知后,气得浑身颤抖,因为那件宋钧窑笔洗是光绪爷赏赐的,是翰林的传家宝。姨太太不示弱,骂他拿着光绪爷赏的宝,却去洪宪皇帝那儿磕头称臣。这句话像刀一样戳在老翰林的心窝子上。“卖漏”让翰林一病不起,不久命归西天。后来笔洗几经转手卖到了两万五千块银元,可在北平买好地上千亩。

除了文物价值,笔洗更多是一个人勤于创作的见证者。最大的笔洗,当属书圣王羲之的洗墨池了。王羲之七岁练书法,家门口有一个水池,他每次练完书法都会在此洗毛笔。过了二十年,天天如此,门前原本清澈的水池都被洗成了黑色。这便是洗墨池的由来。

笔洗 - 图1

█〔清〕象牙雕葫芦形笔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