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

如意,古人用以指挥向往,或防不测,故炼铁为之,非直美观而已。得旧铁如意,上有金银错,或隐或见,古色蒙然者,最佳。至如天生树枝竹鞭等制,皆废物也。

【译文】

如意,古人用来指挥方向,或防身,所以多用铁铸,不只为美观。曾得一把旧铁如意,上面有金银错,若隐若现,表面古朴斑驳的最好。至于天然树枝竹鞭等,都是废物。

【延伸阅读】

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明人高濂《遵生八笺》云:“如意,古人以铁为之,防不测也,时或用以指画向往。”

如意最初是用以搔痒的工具,所以又称“搔杖”,俗谓“不求人”“痒痒挠”。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痒,可如人意,得名。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国古代有“搔杖”,又有记事于上的“笏”,如意则兼二者之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大兴,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用作显示权杖的作用。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有“腕动苕花(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当时的玉如意有随身佩带之大小。明清时,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清朝野史大观》卷一载:“如意,物名也,唐宋前已有之。”

【名家杂论】

如意,兵器之中最好的文玩,文玩之中最好的兵器。

所谓“指挥向往”,一指如意与随意挥舞、直指四座的麈尾、羽扇一样,是一件谈道辩玄时助兴的谈柄,可随性侃侃而谈;二指其令旗的作用,挥舞如意能指令将士冲锋陷阵。《南史·韦睿传》中,有“临阵交锋,常缓服乘舆,执竹如意以麾进止”的说法。《晋书·王敦传》载:“王敦专任阃外,手握疆兵,每每于酒后咏魏武帝的乐府诗,以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口尽缺。”炼铁为之,用以指挥向往,防不测,又可以为文士指点江山的谈柄,寄托了“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幻梦。大概可以算是最为文绮的兵器了吧。

如意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有称人心、遂人愿之意,逐渐演变成上层社会的一种高级礼品。清代,每逢皇帝举行万寿大典时,王公大臣都要进献如意,借以取悦帝王,取兆吉祥。史载:慈禧太后66岁大寿时,有官员进献了一套九九如意,即一盒为九柄,共九盒,计九九八十一柄。九位阳数之极,足见慈禧地位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