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条

宋元古画,断无此式,盖今时俗制,而人绝好之。斋中悬挂,俗气逼人眉睫,即果真迹,亦当减价。

【译文】

宋元古画,绝对没有条幅这种格式,因为现今时兴,世人特别喜欢。这些单条悬挂在书斋之中,俗气逼人,即使是真迹,也大为贬值。

【延伸阅读】

单条,即单幅的条幅。明朝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幽媾》有句唱词:“恨单条不惹的双魂化,做箇画屏中倚玉蒹葭。”清孔尚任《桃花扇·骂筵》中也有一句对白:“这壁上单条,想是周昉雪图了。”巴金《秋》中也有关于单条的说法:“五弟,金冬心写的隶书单条哪儿去了?”

所谓单条,多为全尺寸对开,长度不变,宽度减半,一些常用的单条宣纸尺寸(单位:厘米)如下:

三尺单条(立轴):100厘米×27厘米(标准三尺长度不变,宽度1/2)

四尺单条(立轴):138厘米×34厘米(标准四尺宣纸长度不变,宽度1/2)

五尺单条:153厘米×42厘米(标准五尺宣纸长度不变,宽度1/2)

【名家杂论】

明初,人们穿衣盖屋,都要按官职阶层,有严格的规定。所以,明初的房子还很低矮,因此家里面的书画陈设一律是屏风,没有挂轴。到了明中后期,砖瓦业发达,民居建筑的土木结构技术提高,有钱人逾制开始修高房子了,高堂大屋在民间实现了普及,于是屏风就变成通屏,有了通屏这个很高的墙体,就需要长条形的中堂、条幅等挂轴作品了,包括后来出现的对联。

在明代以前几乎是没有中堂、条幅的,其幅式的主流形态是书札、手卷、扇面,只有极少数作品是屏风幅式,以供王侯之家的装饰之用。正因为明代中期房屋建筑中的通屏,并用于挂条幅作品,书法作品的审美形态才开始从手上把玩变成厅堂悬挂。

作品幅式由文房把玩的翰札、手卷演变成挂轴后,在创作的形式技法上也有两大变化:一是字由小变大,二是章法构成的新法则。这也直接导致了纸和笔的变革,比如安徽泾县用长纤维青檀皮生产的大宣纸和长锋羊毫笔就应运而生了,不过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