凳亦用狭边镶者为雅,以川柏为心,以乌木镶之,最古。不则竟用杂木,黑漆者亦可用。

【译文】

凳子也以窄边镶嵌的雅致,特别是以川柏为心,四周用乌木包边的,最为古朴。退而求其次,也可用其他的木头,涂上黑漆。

【延伸阅读】

古代的“凳”字,最初并不指坐具,而是专指蹬具,用来踩踏上马、上轿时使用,也称马凳、轿凳。后来,出现了供上床用的脚凳,汉朝刘熙《释名·释床帐》说:“榻凳施于大床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床也。”所以,此时的凳子也叫脚踏。

东汉末年,“方凳”随胡人进入中原,因其用料简单,用途广泛,形状丰富,比椅子流传更广,后来逐渐搭配方几、方桌使用,流传至今。

凳子种类丰富,常见有方凳、圆凳、长凳,最矮的当属脚凳,踩在脚下,最符合它的原始功能。古人很聪明,在脚踏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凳子,叫滚凳,凳子中间有四个轴可以转动,可以按摩脚底。当时的文人,一边写文章,一边把脚在上面来回搓动。

【名家杂论】

在很多章节中,作者怀古的倾向一览无余,“凳亦用狭边镶者为雅,以川柏为心,以乌木镶之,最古。不则竟用杂木,黑漆者亦可用。”而“雅”作为人与“物”交流的一种特定方式,包括凝视、珍赏和把玩,也是作者所注重的,从各物的比例、形状、材质、搭配,处处可见作者的视觉与触觉取向。

明清时期古凳的形式多样,从明代主要流行的方形、长方形、圆形几种,到清代又增加了梅花形、桃形、六角形、八角形和海棠形等凳子。材质多选用色深、质密、纹细的贵重木料,采用榫卯技术及雕刻、线角、卷涡、凹槽等艺术加工手段,因而古凳具有天然质朴、浑厚典雅的艺术韵味。

在众家具中,凳子虽是配角,却也出彩。中式家居强调“尊者居中”及“儒家之礼”,常对称均齐布置,古凳作为实用品,多与桌类家具组合使用。古代典型的大户人家,正厅中堂一般摆置一张条案,条案前置放一张四方桌或八仙桌,左右两边配扶手椅或太师椅。或于正中放置一张圆桌和五只圆凳或坐墩组成一套,临时待客或宴饮以显落座客人之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