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

观古法书,当澄心定虑,先观用笔结体,精神照应,次观人为天巧、自然强作,次考古今跋尾〔1〕,相传来历,次辨收藏印识〔2〕、纸色、绢素。或得结构而不得锋芒者,模本也;得笔意而不得位置者,临本也;笔势不联属,字形如算子〔3〕者,集书也;形迹虽存,而真彩神气索然者,双钩〔4〕也。又古人用墨,无论燥润肥痩,俱透入纸素〔5〕,后人伪作,墨浮而易辨。

【注释】

〔1〕跋尾:在文章或者书画手卷之后写文字。

〔2〕印识:印章与题字。

〔3〕算子:算珠,比喻呆滞的东西。

〔4〕双钩:唐人以书法摹刻石上,沿其笔墨痕迹两边,用细线钩出,使其肥瘦长短相宜,不失其原来的样子。

〔5〕纸素:纸和素。素,白帛,即白色的丝绸。

【译文】

欣赏阅读古代书法,一定要心静神定,先看字的笔法结构,意境呼应;次看人为或天成,自然或勉强;再看古今题跋,相传来历,辨识历代藏者印章题字、纸张、绢素。有的结构形似却笔法锋芒欠缺的,是摹本;有的虽有笔下意境却位置不当,失之排列者,是临本;有的笔势不连贯,字如算珠,是集书;有的形似而精神气韵毫无,是双钩。古人用墨,无论润燥肥瘦,都浸透纸张绢素,后人伪作,笔墨漂浮,缺乏厚重大气感,不难辨别。

【延伸阅读】

本节题为“论书”,实际在讲述怎样辨别书法的真伪好坏,教人学会辨别何为摹本、临本、集书、双钩、伪作。

清代刘熙载《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再有“笔性墨情,皆经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书法,无论是书写,还是收藏,讲究的都是心境,唯有平心静气,心思沉稳,才能得书法之真髓。

谈书法作品,一定避不开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陪葬时没有要求金银珠宝,却单单选中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些书法珍品是无价的。

【名家杂论】

《书林藻鉴》上记载:“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彩迷人。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再到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以及后来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魅力不减。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大伟绩,两晋时期的“二王”进一步将书法发扬光大,唐代书学鼎盛,出现了多位书法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怀素、张旭,各成一格。明朝书法分为三个阶段,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沈粲兄弟的“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人依赵孟 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但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

上乘书法,字一定有筋骨,笔力劲健、筋脉通畅,就像一个人,骨格强健有力,筋脉丰满,血气畅达,必然精力旺盛,神采飞扬,给人以无限希望之感。反之,笔力软弱、笔势不通则绝难寸进。

其实,书法并不单单在书案上、碑帖里,而是在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书法。艺术都是相通的,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得“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之句,这两句诗道出了书法如舞蹈般的美学艺术。汉字的线条律动与墨的淋漓泼洒,恰似舞者身体的动静虚实。

论书 - 图1

█〔明〕文征明 关山积雪图卷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