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壶

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供春”〔1〕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时大彬〔2〕所制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洁者,取以注茶,更为适用。其“提梁”“卧瓜”“双桃”“扇面”“八棱细花”“夹锡茶替”“青花白地”诸俗式者,俱不可用。锡壶有赵良璧者亦佳,然宜冬月间用,近时吴中“归锡”,嘉禾“黄锡”,价皆最高,然制小而俗,金银俱不入品。

【注释】

〔1〕 供春:供春壶,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江苏宜兴制砂壶名艺人供春所做的壶。

〔2〕 时大彬: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宜兴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

【译文】

茶壶以砂质壶为上品,因为它不夺茶香,且茶汤久煮无怪味,供春壶最好,只是形状不雅,也没有小壶。制壶名匠时大彬做的壶太小,如果有能装水半升,且形制古朴简洁的砂壶,用来泡茶,更好些。至于“提梁”“卧瓜”“双桃”“扇面”“八棱细花”“夹锡茶替”“青花白地”等样式,俗不可耐,不堪用。赵良璧制作的锡壶是佳品,但只适宜冬天使用。近来苏州归复初的归锡壶,浙江嘉兴黄元吉的黄锡壶,价格颇高,壶却又小又俗。至于金银壶,都不入流。

【延伸阅读】

茶壶,泡茶和斟茶用的带嘴器皿,由壶盖、壶身、壶底、圈足四部分组成,壶盖有孔、钮、座、盖等细部。壶身有口、延(唇墙)、嘴、流、腹、肩、把(柄、扳)等部。茶壶的基本形态有近200种。关于茶壶素有“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的说法,意即茶壶是专门为茗茶而生的。

明代散文家、收藏家张岱对紫砂情有独钟,在其著作《陶庵梦忆》“砂罐锡注”一章中说道:“宜兴罐,以龚春为上,时大彬次之,陈用卿又次之。”

喝工夫茶,茶壶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明人冯可宾《岕茶笺》认为:“茶壶,窑器为上,锡次之。茶杯汝、官、哥、定,如未可多得,则适意者为佳耳。或问茶壶毕竟宜大宜小?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得煎得恰好,一泻而尽。化而裁之,存乎其人,施于他茶亦无不可。”

意思大致是,茶具以陶瓷类为好,具体什么窑器,则以“适意者”为佳。而茶壶的大小,则以小为贵,在于其能使茶“味不耽阁”,或许这正是小壶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名家杂论】

紫砂壶与茶的天作之合,像是冥冥之中的刻意安排,像是一对珠联璧合的搭档,互相成就了彼此的盛名。

紫砂壶以江西宜兴所产为贵,宜兴古称“阳羡”,素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说法。就像是饮茶方式从唐宋的团茶碾末煎煮直至明人确立并相沿至今的冲泡法,紫砂则从粗制的日用陶器渐渐分离出来,成为小巧雅致的案头清赏,二者的完美结合凝聚了无数良工的心智与文人的才思。

文中所提制壶名匠时大彬,在制壶之初是请人代为书款然后镌刻,后经刻苦自励,竟能运刀成字,书法娴雅,“在黄庭、乐毅帖间”,而这也成为鉴别大彬作品真伪的重要依据。发现,发展,发扬,或许这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给我们的最大收获吧。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用来说茶,未尝不可。

台湾作家董桥说中年是杯下午茶,是搅一杯往事、切一块乡愁、榨几滴希望的下午。在他看来,“到了周末,衣上的征尘已消,酒痕已干,合当在茶杯中好好听听雨后深巷超越空灵的卖花声”,便是无上的享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