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 李 梅 杏

桃易生,故谚云:“白头种桃。”其种有:匾桃、墨桃、金桃、鹰嘴、脱核蟠桃,以蜜煮之,味极美。李品在桃下,有粉青、黄姑二种,别有一种,曰“嘉庆子”,味微酸。北人不辨梅、杏,熟时乃别。梅接杏而生者,曰“杏梅”,又有消梅,入口即化,脆美异常,虽果中凡品,然却睡止渴,亦自有致。

picture

【译文】

桃树易种,所以有“白头种桃”的谚语。桃树有匾桃、墨桃、金桃、鹰嘴、脱核蟠桃等,用蜜水煮桃,味道鲜美。李子品级在桃之下,有粉青李和黄姑李两种,还有种“嘉庆子”的李子,味道微酸。北方人直到梅和杏成熟后才能分得清。嫁接在杏树上的梅子,又称为杏梅。还有一种消梅,入口即化,又脆又甜,虽是寻常水果,却能醒神止咳,别有风味。

【延伸阅读】

桃李梅杏不仅外观形似,而且可以在嫁接时互相做对方的接穗或砧木。文中所提杏梅即如此。有科学家从基因学上做过研究,四种核果类植物在个体发育的演化中,由于长期的自然选择,染色体出现差异,才导致了现在的各自特征。桃李之间差异较大,梅杏之间则亲缘关系较近。

【名家杂论】

自从诗经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为桃扬名之后,桃花源、桃花谷、桃花庵、桃花仙,人们对桃这一吉祥符号的赞誉接踵而来。

民间素有“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的说法,言下之意,李子切不可多食,这在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里也有记载:“不可多食,令人虚。”

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已是妇孺皆知了,求学时,还曾作为生物学上条件反射的典例来讲,倒也深入人心。《书经·说命篇》记载,殷高宗任命傅说做宰相,说:“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即希望他要像做菜离不了的盐和梅一样,成为国家最为需要的人才。古时,梅的地位和盐一样,是厨房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可见梅之重要。

杏却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待遇。早时,孔夫子讲学的地方叫杏坛,想必应该是一片具有神圣气息的杏林。到了比文震亨晚几十年的李渔那里,竟成了“树性淫者,莫过于杏”,而这种说法成为杏树的基本文化形象定义。其实杏花的花语和象征代表意义为:少女的慕情、娇羞、疑惑,李渔对杏树的偏见,着实影响了一批文人。

pi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