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

筑基高五尺余,列级而上,前为小轩〔1〕及左右俱设欢门〔2〕,后通三楹〔3〕供佛。庭中以石子砌地,列幡幢〔4〕之属。另建一门,后为小室,可置卧榻。

【注释】

〔1〕小轩:指有窗槛的小屋或长廊。

〔2〕欢门:宋代酒肆食肆所用的店面装饰,在店铺门口用彩帛、彩纸等所扎的门楼。后来也指建筑中用木雕饰的门楼,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此处指侧门、耳门。

〔3〕三楹:指建筑的面阔为三列。“楹”在这里是计量单位,一列为一楹。明清时的佛堂,常为三楹。

〔4〕幡幢:佛堂用品,用以象征佛菩萨的大德。幢,通常是以丝帛接成圆筒状,下边再缀以数条丝帛。幡,旌旗类的总称。

【译文】

佛堂建台基约五尺高,台阶一级一级地朝上,佛堂前面为小轩,左右两侧都设欢门,后面连通三楹佛堂来供佛。厅堂用石子铺设地面,悬挂幡幢之类的佛事用具。另外开设一扇门通往后面的小屋,屋内可以放置卧榻。

【延伸阅读】

佛堂用品有佛像、佛龛、供桌、香炉、果盘、烛台等,供佛讲究用品精致,且要洁净庄严。幡幢是一种极具仪式感的供佛饰物,能烘托堂内的庄严氛围,一般多为寺庙中悬挂,家庭佛堂较少见。如果佛堂悬挂幡幢,则可知该户人家供佛极其虔诚,且佛堂的布置非常讲究。

【名家杂论】

明代江南一带佛教兴盛,且呈现世俗化趋势,佛堂建在民宅中,是明代佛教走向世俗化的标志之一。杜牧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极言南朝时江南佛教之兴盛。实际上,不仅南朝,明代也是如此。当时,苏州有著名的虎丘寺、寒山寺,还有灵岩寺、开元寺、文山寺等,寺庙众多,堪称佛乡。万历年间,吴江名士周永年著有《吴都法乘》,记述了当时佛教兴盛的情况。

明清两代的大宅院中,一般都设有佛堂。世家巨族还建有家庙,即建一座自家的庙,如《红楼梦》中,大观园里建有栊翠庵。栊翠庵虽然是一所小巧的庵堂,也设有山门、东禅堂、耳房等建筑,可谓小巧精致。庵中景致幽雅,尤其是里面种的红梅,在大雪中绽放,美不胜收。

文震亨没有提到佛堂建筑里另辟地方祭祀先祖,或许当时的苏州,尚没有把佛堂与祖宗祠堂建在一起的习惯。清代,大宅院里的佛堂,往往跟供奉祖宗的祠堂连在一起。如清朝末年,淮军领袖张树声的张氏家族,在合肥城里兴建的宅院,里面的佛堂不仅供佛,也辟有地方来供奉家族先亡者的灵位。

宅院中佛堂的功能,不仅是供奉佛像的地方,更是信佛的家庭成员念佛的地方。在佛堂内,可以做早课、晚课,早起念经、拜忏,晚间亦同。遇到斋戒日、佛诞日等,还可以延请僧尼到家中讲经,乃至做法会。文震亨讲“三楹供佛”,“三楹”一词用得极其准确,明清两代的佛教建筑中,经常出现“三楹”一词,如:正殿三楹、三楹佛阁。连圆明园四十景中的“慈云普护”,即园中的寺庙园林,前殿亦是“欢喜佛场”三楹。

文氏家族世代信佛,文征明还有恭敬抄写佛经的习惯。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征明书金刚经仇英画佛轴》,便是证明。这幅作品作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堪称书法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