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池巨浸〔1〕,须用文石为桥,雕镂云物〔2〕,极其精工,不可入俗。小溪曲涧,用石子砌者佳,四傍可种绣墩草。板桥须三折,一木为栏,忌平板作朱卍字栏。有以太湖石为之,亦俗。石桥忌三环,板桥忌四方磬折〔3〕,尤忌桥上置亭子。

【注释】

〔1〕巨浸:大水,大的河流、湖泊,文中指园林中的大池沼。

〔2〕云物:这是“诗家语”,即诗文中特有的词,指云气、云彩,或指景色、景物。

〔3〕磬折:指形态曲折如磬。磬是打击乐器,多用玉、石制成,形状像曲尺,中间是折的。

【译文】

宽阔的池塘,要用带纹理的石料来架桥,石桥上雕刻的云气、景物等纹饰要做工精致工整,不可流俗。小溪泉水,用石子砌成小桥为佳,桥的四周可以种绣墩草。板桥要有三折,用一根木料为栏杆,忌用平板做成朱红色的卍字栏。有人用太湖石做装饰,也很俗气。石桥忌讳三个转折,板桥忌用直角转折,尤其忌讳在桥上建亭子。

【延伸阅读】

古代石桥的桥栏杆上,大都有精美的雕饰花纹,常作云纹,所谓“雕镂云物”即是此意。古人对于云纹图像有着强烈而持久的喜好,这一审美偏好的时间跨度极大,从商周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最初的云纹,称为“云雷纹”,商代白陶器、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都以云雷纹作为主要的纹饰。卷云纹是青铜器的纹饰,起源于战国时期,在秦、汉、魏晋时盛行。汉代还流行云气纹、云气鸟兽纹,云纹饰与鸟兽纹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想象中的仙界场景。隋唐时流行“朵云纹”“如意纹”,其造型雍容华贵,圆润饱满。明清两代继承了前人对云纹的喜爱,且图案更复杂,广泛用于服饰、陶器、建筑、雕塑上。

picture

picture

【名家杂论】

江南园林里的桥,是真正的“小桥流水人家”,建得小巧精致,与其说是连接交通,不如说是为了造景。

苏州园林里的水池都不大,或许只有建在天平山麓的高义园,园内的大湖称得上是“广池巨浸”,湖上架的是石板桥,折如曲尺。

石板桥在园林里极常见,沧浪亭、环秀山庄、拙政园、狮子林,都以石板桥居多。许多板桥,确实如文震亨所说,建成三折,好像是折尺铺在水面上。

曲涧上建小拱桥的挺多。那水沟很窄,抬脚一迈就能迈过去,却为了好看,须得造一座小桥,弯拱的,带一点弧度,颇像精雕细刻的工艺品。网师园的引静桥,被认为是中国园林里最短最小的拱形桥,这座桥全长只有两米多,游人只需三四步即可跨过。引静桥为柔婉的弧形,桥面两侧均有石栏,桥面正中,则刻以圆花形浅浮雕纹饰。可见桥虽小,亦要精雕细刻,不能马虎。

用太湖石做桥栏装饰的,敦睦园、耕乐堂、狮子林等,都有用到。文震亨认为这种做法很俗气,以园林中的实景来看,倒也颇有情致,有江南特色。

桥上建亭子的也有,狮子林的石板桥,折了几道,桥中间建一座飞檐翘角的凉亭,映着湖中碧水、岸边翠柳,造景极具匠心。还有在桥上加顶,把桥建成一条长长的走廊的,拙政园有一座桥就是如此,池边两岸是亭台水榭,一座桥做成长廊状,连接两岸,游人走在桥上,却不觉得是桥,只以为是一道长廊。甚至还有把桥栏杆做成高高的花架,花架顶上爬满紫藤的,如退思园的桥。春天紫藤花开,游人在桥上走,抬头一望,头顶竟是一串串的紫藤花。夏天紫藤浓荫满盖,遮天蔽日,凉爽宜人。

可见造桥无定式,只要有心,皆可成景。

宋代李石的《临江仙》,词中有“粉墙东畔小桥横”之句。粉墙畔,小桥横,可谓江南宅院中的典型造景。陆游重游沈园时,写下“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之句,想来当年的娇美佳人,曾翩然过桥,在水中留下惊鸿照影。

桥 - 图3

█〔明〕文征明 品茶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