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榻

高尺许,长四尺,置之佛堂、书斋,可以习静坐禅,谈玄挥麈,更便斜倚,俗名“弥勒榻”。

【译文】

短榻高约一尺,长四尺,常放在佛堂、书斋等地,可以静坐说禅,或者手挥拂尘,谈论玄道,也便于斜靠躺卧,俗称“弥勒榻”。

【延伸阅读】

短榻,即低矮的卧榻,一般尺寸较短小,较低矮,榻身上安置三面围子或栏杆。高濂《遵生八笺》所载与文氏略有出入:“矮榻,高九寸,方圆四尺六寸,三面靠背,后背稍高如傍,……甚便斜倚,又曰‘弥勒榻’”。后来主要用于坐卧或日间小憩。

明“文坛四杰”之一的何景明诗作《雨夜》:“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颇有意境。《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东边单设一席,乃是雕夔龙护屏矮足短榻,靠背、引枕、皮褥俱全。”《红楼梦》里这款短榻,当真称得起“高大上”“白富美”了。

【名家杂论】

李宗山著《家具史话》记载,最早成形的坐具是席,“席地而坐”,毯子、褥子以及草编的席由此而来。先秦两汉时期的社会生活便以席为中心。继席之后的坐卧用具是床以及人工堆砌的土炕。关于床的记载很多,如《诗·小雅·斯干》有“载寝之床”,《商君书》亦有“人君处匡床之上而天下治”等。这时的“床”既是卧具,又是坐具,甚至有人把自己所骑的马也称为床,名曰“肉胡床”。而成为供休息和待客所用坐具的特定名称“榻”开始于西汉后期,此时的“床”一般专指睡觉用的卧具。

而榻,尤其是短榻,逐渐发展为文人隐士必备的坐榻。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直接释榻为“床也”,它在早期专指坐具,但在后来也作为卧具使用。西晋皇甫谧《高士传》记载,汉末魏初时人管宁,归隐后常跪坐于一木榻之上,历时50余年,未尝箕踞而坐,榻上当膝处都被磨穿了,古人称此为“坐穿”。

两晋文人在坐榻之上下棋、谈话,既可终日参悟人生,静观世间万物,参禅论道;又可交友下棋,张狂失态,所谓魏晋风度,为后人仰慕。此时,佛门僧人的坐榻,也就是罗汉床逐渐为文人隐士所推崇,自汉末以来,文人雅士和隐士们都必备一榻,以竹榻、石榻、木榻来说明自己的清高和定性,表示自己不被世间功名利禄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