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糊〔1〕

法糊,用瓦盆盛水,以面一斤渗水上,任其浮沉,夏五日,冬十日,以臭为度;后用清水蘸白芨〔2〕半两、白矾三分,去滓,和元浸面打成,就锅内打成团,另换水煮熟,去水倾置一器,候冷,日换水浸,临用以汤调开,忌用浓糊及敝帚。

【注释】

〔1〕法糊:装裱中按照规定调成的糨糊。

〔2〕白芨: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具有药用价值及园林价值。

【译文】

糨糊须以定法调制,用瓦盆盛水,加面一斤掺入水中,夏天五日,冬天十日,任其浮沉搅混,以发酵酸臭为度。然后取清水浸泡白芨半两、白矾三分,去除渣滓,和原来浸过的面粉一起,在锅里打成面团,另换水煮熟,把水倒掉,面团另放,等待冷却,每日换水浸泡,用时拿热水调开,切忌用浓稠的糨糊和破扫帚刷糊。

【延伸阅读】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凡煮糊必去筋,稀缓得所,搅之不停,自然调熟。余往往入少细研熏陆香末,出自拙意,永去蠹而牢固,古人未之思也。”

制作糨糊步骤繁杂,大致有备料、和面、醒面、洗粉去筋、沉淀、浸泡过性、配药、冲煮,养浆、保存等步骤。

这种惯例一直沿用至今,现在通行的做法是,先备清水、水缸及细箩。将2500克左右的面粉盛在盆中,加清水和成不软不硬的面团,反复揉几遍。和好后,盖上湿毛巾稍候片刻,称之“醒面”,使面筋凝结。将醒好的面团入盆,倒入清水,用手慢慢抓洗。将洗出的淀粉水倒入细箩中,重复,继续抓洗……直到洗尽淀粉,剩下面筋为止。在洗出的淀粉水里加适量明矾,稍加搅和,两天后,淀粉沉淀结为块状,舀去上层浮水,即可将淀粉取出冲制糨糊。如果气温较高,缸内淀粉要注意换水,防止淀粉发酵变质。也可将淀粉取出晾干,存放备用。

【名家杂论】

古人装裱字画,制糊用糊极为讲究。古人一般采用食用的精粉或标准粉加工糨糊,要求浆质白净,黏合力强,浓稀可调而黏性不减,不酸不碱,能长时间存放,其他黏合剂,如合成糨糊、纤维素、胶水等,弃之不用。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字画原有的成色,不会因化学反应而变质、掉色、易腐。

《装潢志》中云:“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良工首必重糨糊,糨糊质量直接关系作品装裱的质量,甚至作品的寿命。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关注的是怎样使裱件既黏合牢固又柔软平整,且能防虫、防霉。

用上等糨糊装裱的书画熨帖、柔软、很少变形;用劣质糨糊甚至现在的化学糨糊装的裱件,刚裱出来时,似乎无大碍,然过不久便会原形毕露,手感脆硬、龟裂、卷翘、霉斑侵蚀,不堪入目。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所用古籍装潢修复糨糊,都是工作人员依据古代配方,或略加改进自行调制的,既能消除古方不合理的地方,又能配制出更科学的糨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