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

印章以青田石莹洁如玉、照之灿若灯辉者为雅。然古人实不重此,五金、牙、玉、水晶、木、石皆可为之,惟陶印则断不可用,即官、哥、青冬等窑的陶瓷印章,皆非雅器也。古鏒金、镀金、细错金银、商金、青绿、金、玉、玛瑙等印,篆刻精古,纽〔1〕式奇巧者,皆当多蓄,以供赏鉴。印池以官、哥窑方者为贵,定窑及八角、委角者次之,青花白地、有盖、长样俱俗。近做周身连盖滚螭白玉印池,虽工致绝伦,然不入品。所见有三代玉方池,内外土锈血侵,不知何用,今以为印池,甚古,然不宜日用,仅可备文具一种。图书匣以豆瓣楠、赤水、椤木为之,方样套盖,不则退光素漆者亦可用,他如剔漆、填漆、紫檀镶嵌古玉,及毛竹、攒竹者,俱不雅观。

【注释】

〔1〕纽:印鼻,亦称“印首”,印章顶部的雕刻装饰,用来提系。

【译文】

印章以莹洁如玉、光照辉映的青田石为雅。但古人并不看重青田石,金、牙、玉、水晶、木、石都可以用来篆刻印章,只有陶瓷印章断不可用,即便是官、哥、青冬窑的瓷器,也非古雅器物。古鏒金、镀金、细错金银、商金、青绿、金玉、玛瑙等印章,篆刻精致古雅、印鼻奇巧的,皆可收藏鉴赏。印泥池以官窑、哥窑的仿瓷盒为珍贵,定窑以及八角形、圆形次之,青花白底、有盖的、长方形的都很俗。今有盒和盖都是连体做成螭形的白玉印池,非常古雅,但不入品。有夏商周的玉石方池,内外部有土锈血侵,不知原来何用,现在做印池很古雅,但不适合日用,只可作为文具收藏。图书盒子以豆瓣楠、赤水木、椤木做成成套方盒,不然就用退光素漆,其他如剔漆、填漆、紫檀镶嵌古玉、毛竹、攒竹等,都不雅观。

【延伸阅读】

印章,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材质有金属、木头、玉石等。唐代杜佑《通典》记载:“三代之制,人臣皆以金玉为印,龙虎为纽。”

唐宋民间印章,虽存汉印遗风,但气韵已不及前人。元末明初人王冕在一个偶然的场合,发现了一种质地松脆、易于镌刻、当时被称为“青田花乳石”的石料,于是,文人自篆自刻印章蔚然成风,以往只有印工制印的漫长历史宣告结束,真正意义上的篆刻艺术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明清文人对印章艺术的贡献主要有,在印章实用的基础上赋予它文化气息,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引入了“印从书出”的理论,达到刀笔互见的艺术效果,并以印材为载体,输入对人生的感悟、志向,增加了印章内容的文化性。凡此种种,均增加了印章的收藏价值。

【名家杂论】

中国印文化源远流长,《说文解字》载:印,执政所持,信也。行政上以官印表信任,经商以私印表诚信,情侣以对章为信物,书生以文人印,亦称篆刻托信仰。

印章最初始于“封泥”,古人在封存和传递信物时,为防止他人拆开,先用绳子扎住物件,绳子用泥块封住,再在泥块上盖上印记,这种印记就是最初的印章。

《宋书·礼志五》上记载了玉玺代代传授的过程:初,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与斩白蛇剑俱为乘舆所宝。传国玺,魏、晋至今不废;斩白蛇剑,晋惠帝武库火烧之,今亡。晋怀帝没胡,传国玺没于刘聪,后又属石勒。及石勒弟石虎死,胡乱,晋穆帝代,乃还天府。

国玺若算是公章,那么私人章里熠熠生辉的便是闲章。闲章由秦汉时期刻有吉祥文字的印章演变而来,宋元后风气颇盛,名谓“闲章”,其实不“闲”。书画家或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于闲章,以示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如米芾的“祝融之后”以彰显家世门第章,唐寅“桃花坞里人家”的籍贯里居章,文征明“惟庚寅吾以降”的生辰行弟章,张大千“乞食人间尚未归”章暗喻其人生遭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