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池

凿池自亩以及顷,愈广愈胜。最广者,中可置台榭之属,或长堤横隔,汀蒲、岸苇杂植其中,一望无际,乃称巨浸。若须华整,以文石为岸,朱栏回绕,忌中留土,如俗名战鱼墩〔1〕,或拟金焦〔2〕之类。池傍植垂柳,忌桃杏间种。中畜凫雁,须十数为群,方有生意。最广处可置水阁,必如图画中者佳。忌置簰舍〔3〕。于岸侧植藕花,削竹为阑,勿令蔓衍。忌荷叶满池,不见水色。

【注释】

〔1〕战鱼墩:水中的土墩,用来捕鱼。

〔2〕金焦:金山与焦山的合称。

〔3〕簰舍:在竹排或木排上搭建的小屋。簰,指水中漂浮的竹排、木排。

picture

【译文】

开凿池塘,由几亩到几顷,水面越广阔越好。最广阔的,池中可以建造亭台水榭之类,或者修堤坝横隔,堤岸种上菖蒲、芦苇等,水面一望无际,才称得上大泽。如果想要华美齐整,用有纹理的石头砌岸,朱栏环绕,忌水中留土堆,就像俗称的“战鱼墩”,或模仿金山、焦山之类的。水池边种植垂柳,忌桃树、杏树夹杂而种。水中蓄养野鸭、大雁,须得十多只成群养,才有生气。水面最开阔处,可以建造水阁,照画中样式修建最好。忌放置木排搭建小屋。在岸边种植荷花,削竹子做栏杆,不让荷花蔓延开。忌荷叶长满一池,看不到水色。

【延伸阅读】

北宋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回忆都城汴京的景物风光,写到朱雀门外的街巷:“近东即迎祥池,夹岸垂杨、菰蒲、莲荷,凫雁游泳其间。”这是一幅水中浮游的禽鸟与水生植物共同组成的水岸景观。

计成《园冶》中提及在水池中叠山:“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就水点其步石,从巅架以飞梁;洞穴潜藏,穿岩径水;风峦飘渺,漏月招云;莫言世上无仙,斯住世之瀛壶也。”以水中假山比喻神话中的仙岛,这是古典园林一贯的传统。

【名家杂论】

古典园林中的广池,最广的,当属皇家园林。只有帝王家,才有财力与气魄开凿烟波浩渺的广阔水面。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汉代的昆明池、太液池,唐代的曲江,明清的昆明湖。

汉代的昆明池在长安城西的沣水、潏水之间,上林苑之南,建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当时引沣水而筑成池,水面广阔,周围十里。原本是为了练习水战之用,后来变成了泛舟游玩的场所。《西南夷传》中记载,汉武帝遣使到身毒国去求市竹,受阻于昆明而未能到达,于是想征伐昆明。昆明国有滇池,方圆三百里,因此比照着开凿一池,以练习水战,称为“昆明池”。

太液池是引昆明池水形成的人工湖,位于建章宫的西北面。池岸有人工雕刻的石鲸、石鳖;池中建有20丈高的渐台,还筑有象征仙山的瀛洲、蓬莱、方壶等假山。秋日里,汉成帝常同赵飞燕在池上游玩,以沙棠木制成船,以云母装饰,又刻桐木为虬龙,雕饰如同真龙一般,夹云舟而行。成帝怕船行轻荡而使飞燕受惊,命人以金锁缆云舟于波涛之上。清风吹过,赵飞燕几乎随风入水,成帝遂用翠缕把飞燕的衣裾结起来,赵飞燕说:“妾微贱,何复得预结缨裾之游。”

曲江池位于唐代长安城东南隅,因水流曲折得名。唐玄宗时引浐水注入曲江,使水面更为开阔,水岸曲折,可以荡舟。池中种植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亭楼殿阁隐现于花木之间。曲江池定期开放,百姓均可游玩,以中和(农历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最盛;中元(七月十五日)、重阳(九月初九)和每月晦日(月末)也很热闹。

北京的昆明湖,原是一处天然湖泊,元代郭守敬开挖通惠河,引流水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入湖中,成为元大都的水库。明代,湖中植荷花,湖畔有寺院、亭台之胜,酷似江南风景,当时人称有“西湖十景”。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至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兴建清漪园,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依汉武帝故事,命名昆明湖。乾隆皇帝有诗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