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壁

得文木如豆瓣楠〔1〕之类为之,华而复雅,不则竟用素染,或金漆亦可。青、紫及洒金描画,俱所最忌。亦不可用六,堂中可用一带,斋中则止中楹用之。有以夹纱窗或细格〔2〕代之者,俱称俗品。

【注释】

〔1〕豆瓣楠:即雅楠,又称“斗柏楠”“骰柏楠木”,属樟科。树干端直,材质优美,是明清时期高档家具的用材之一。

〔2〕细格:指细格扇,又称纱橱。

picture

【译文】

选用如豆瓣楠之类有纹理的木料做照壁,华丽而又古雅;不然,则用素染或金漆的也可以。青色、紫色及洒金描画的照壁,都是最忌讳的。照壁也不能用六扇。堂屋中可用长幅的,内室就只在中间的楹柱处用照壁。有的以夹纱窗或细格门来代替,都流于低俗了。

【延伸阅读】

照壁一般为大门口的屏蔽物,也称“影壁”或“屏风墙”。照壁最初具有极强的礼制象征,此后则成为风水思想在阳宅中的体现。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在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形式。明代建照壁尤为盛行,且木制照壁的功用已经与屏风趋同。

【名家杂论】

照壁原本是一种礼制建筑,建造有严格的礼制规定。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宰相,使齐国终成“春秋五霸”之一。管仲要在门前建一座照壁,却遭到反对,因为当时,只有君王才有资格建。孔子评论此事,说道:“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孔子据此严肃批评管仲,说如果管氏知礼,那么天下还有谁不知礼呢?管仲就为建一座照壁,惹出这么大的麻烦。

唐宋时,官衙、寺庙、祠堂中都开始建照壁。至明代,民间建照壁尤其盛行,且照壁的种类很多,有砖雕照壁、石材照壁、木制照壁等。上海方塔园内有一块明代的砖雕照壁,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原为松江府城隍庙门前的屏风墙,宽6.1米,高4.7米,约30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充分展现了明代照壁的精湛工艺。

文震亨在文中提到的照壁,都为木制照壁,且放置于室内,类似于屏风。屏风是由照壁衍生出来的室内家具,大约出现于西周,与床、案、几一样,是我国最古老的家具。最初不叫“屏风”,称“黼依”,跟照壁一样,是天子的专用品,陈设在御座后面,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楠木雕刻而成的照壁,极为珍贵,一般多见于皇宫中。楠木被称为“帝王之木”,如今在北京故宫还存有许多楠木胎的屏风和照壁,大都雕刻龙首,气势雄伟,装饰华丽,风格鲜明,是明清时代皇权至上的实物载体。

与尊贵的照壁、屏风相比,纱橱就显得很不上档次了。但纱橱颇有居家的诗意,常出现在诗文中。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可谓是写纱橱的经典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