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岕”,浙之长兴者佳,价亦甚高,今所最重;荆溪稍下。采茶不必太细,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不必太青,青则茶已老,而味欠嫩。惟成梗蒂〔1〕,叶绿色而团厚者为上。不宜以日晒,炭火焙过,扇冷,以箬叶〔2〕衬罂贮高处,盖茶最喜温燥,而忌冷湿也。

picture

【注释】

〔1〕梗蒂:茶叶梗。

〔2〕箬叶:粽叶竹。【译文】

“岕茶”,浙江长兴所产最好,价钱也高,最为今人看重;荆溪所产稍次。采茶不必太嫩,太嫩则芽鲜而味不足;也不能太青,太青茶已老,茶味过于浓烈。只有梗蒂初长,叶子翠绿圆厚,此时最佳。不宜日晒,用炭火烘焙后扇凉,用竹叶包裹装在大肚小口的贮茶罐里,放在高处,因为茶叶最喜温暖干燥,忌讳阴冷潮湿。

【延伸阅读】

“岕”字是苏浙皖三省毗邻地区多使用的汉字,与江苏宜兴、浙江长兴和安徽广德的方言“卡”类似,意为两山之间的空旷地。两山之间,中有涧溪,泉水滋润茶树,洗漱茶根。山土肥沃,长在这里的茶,就被称为岕茶。

芥茶是明清时的贡茶。清朝冒辟疆《岕茶汇钞》首语:“茶之为类不一,岕茶为最。”

岕茶色白。一品岕茶叶脉淡白而厚,汤色柔白如玉露,二品岕茶为“香幽色白味冷隽。”岕茶有乳香,不仅有花香,更有奇妙的婴儿体香,奇特之处在于放置越久,香气越烈。岕茶鲜活:贮壶良久,其色如玉,犹嫩绿。

明朝冯可宾《岕茶笺》,记载详尽。《序岕名》:“懈而曰芥,两山之介也。”《论采茶》:“雨前则精神未足,夏后则梗叶大粗。”《论蒸茶》:“蒸茶须看叶之老嫩,定蒸之迟速……”

【名家杂论】

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与秦淮八艳之董小宛的故事向来为人津津乐道。殊不知,二人与岕茶颇有渊源。冒辟疆说:“岕茗产于高山,泽是风露清虚之气,故为可尚。”

名士爱风流。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及《岕茶汇抄》里记述了一些他和董小宛之间的故事,读来令人几度唏嘘。

冒辟疆原是世家子弟,董小宛也出身书香门第,家道中落后委身青楼。冒辟疆与董小宛一见倾心,在柳如是斡旋下,钱谦益为小宛赎身并将小宛送至冒氏家中。

夫妻二人感情笃厚。小宛善品茗,对花道、书画无一不通晓,且善制香丸,寒夜小屋,夫妻对坐,香气氤氲,冒氏回忆,感慨当初“我两人如在蕊珠众香深处”。《忆语》载:“姬能饮,自入吾门,见余量不胜蕉叶,遂罢饮,每晚侍荆人数杯而已,而嗜茶与余同性,又同嗜界片(即岕片)”。又云:“姬性淡泊,于肥甘无嗜好,每饭,必以岕茶一小壶温淘,佐以小菜,香鼓数茎粒,便足一餐。”意思是,小宛之前很能喝酒,嫁与冒辟疆后,便改喝茶了,尤其喜欢岕茶。

甲申之变后冒氏一族背景离乡,钱财尽散,冒辟疆大病数次,小宛昼夜照料,操劳过度,积劳成疾,殁时仅二十八岁。冒辟疆回忆两人在一起的九年时光,说:“余一生清福,九年占尽,九年折尽矣!”

picture